读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讲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是本书的基本线索,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此书是在民间长期积累和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把原来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以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八十一难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在一系列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寄寓了民众反抗恶势力,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反映了社会现实。同时以特有的文学形式表现了对人生问题的思索历程。这是一个认识逐渐深化、思索层面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就是《西游记》“漫漫取经成佛路”的真谛所在。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吴承恩。吴承恩(约—),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吴氏幼时聪慧,才华出众。青年时代却时运不济,久困科场,多次落第。嘉靖二十九年(),吴氏方得出贡成为太学生,到南京国子监读书。嘉靖四十年左右,国子监学业期满,入京谒选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始任浙江长兴县丞,充当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副手。隆庆元年至二年(—)冬春间,归有光离职进京,由上司派来的署印官临时负责。因征粮惹怒大户,被拘捕。不久,无罪获释,补授荆宪王府纪善(正八品)。隆庆三年,解职归田,直至去世。他平生与沈坤、朱日藩、李春芳为莫逆之交。与名士文征明、王宠有诗酒唱和。任官长兴期间,与“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有密切接触。晚年乡居,与在淮任官的陈耀文、陈文烛、邵元哲结成翰墨之交。

吴氏的思想,从现存史料来看,他对明代中叶政治的腐败和世风的堕落十分愤慨,曾尖锐指斥当时社会现象:“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之风日竞。”(《赠王侯章君履任序》)发出这样的沉痛感叹:“近世之风,余不忍详言之也。”(《送郡伯古愚邵公擢山东宪副序》)在《二郎搜山图歌》中,对残害人民的“五鬼”、“四凶”表现了强烈的愤恨,对追捕妖魔的二郎神给予热情赞美,表达了要求英雄人物除妖斩魔的强烈愿望。吴氏诗文创作颇多,因无子嗣,去世后大部亡佚。后由亲友编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词三十八首。诗、词、文外,尚有传奇志怪集《禹鼎志》,惜已佚,今仅存《自序》一篇。又曾编选词集《花草新编》,上起唐代开元,下止元代至正年,合《花间集》、《草堂诗余》为名。可惜刊本已佚,今存残本四册约四卷,藏于上海图书馆。

《西游记》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情节的设置上巧夺天工,展现了一个完整有序、前后依托的神话世界。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贯穿全书的八十一难,不论是“白虎岭”、“火焰山”,还是“盘丝洞”、“黑松林”,都写得紧凑刺激、完整独立,篇篇都可以独自构成一个小故事。同时内部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说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大闹天宫”、“取经缘起”、“西天取经”,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将取经的经过和结果进行详细介绍,三部分联合起来,将一个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长篇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三部分衔接紧密、逻辑清晰,缺一不可。

前七回是第一部分,写美猴王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集中描绘孙悟空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经历,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话说东胜神州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顶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在涧水源头寻到一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经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起名“孙悟空”。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人挑唆,变为松树,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又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又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从这一部分我们看到,悟空虽“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可是他仍不满足,希望“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彻底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获得“绝对自由”。他因此而与冥王发生冲突,并发展到大闹天宫。孙悟空这种不甘拘束的个性和豪放气概,表达了人类对于一种理想的生命形态的向往;而他最终被制服并皈依佛教,则证明了人类现实处境的尴尬。人类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受到现实力量的强有力的制约。

第八回至第十三回为第二部分,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身世,交代取经的缘由,主要起组织情节的作用。如来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观音点化陈玄奘,唐太宗认玄奘为御弟,赐号三藏。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有意强调了这样几个情节。第一,写江流儿的故事:一是江流儿出生时的遭遇,二是江流儿报仇雪恨奏请朝廷诛杀罪犯刘洪和全家获得团圆的故事。第二,写老龙王犯天条的故事。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赌,奉命行雨时故意改时辰和少点数,因此触犯天条。第三,写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因魏征梦斩泾河龙,泾河龙王向唐太宗索命,唐太宗因此魂游地府,幸遇崔判官改生死簿,从而还生阳间。第四,唐太宗魂游地府枉死城时,见其所杀之人的阴魂,应允作“水陆大会”以超度冥府阴业,由此引出玄奘西行取经之事。

从《西游记》结构上看,第二部分的四个情节与第一部分有一定的对应性。第一个情节写江流儿出生和故事,这与孙悟空出世的故事有一定的对应性。前者强调江流儿在现实中的苦难;后者叙述孙悟空出生的神奇性。第二个情节,老龙王犯天条与孙悟空大闹天宫存在着对应性。前者人间、地府交替出现,其主要场景放在人间;后者将场景放到龙宫和天宫,是非现实世界。第三个情节写唐太宗通过人事关系延寿,这与孙悟空自行销毁生死簿有一定的对应性。第四个情节写“水陆大会”超度众生的故事,这与“安天大会”形成对应,即唐太宗安抚地府中的幽魂与如来帮助玉皇大帝重建天宫秩序有对应性。如果说第一部分,以叙述孙悟空大闹龙宫和天宫等情节描述了非现实的世界,赞扬了勇于追求自由的大无畏精神;那么第二部分,则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qishia.com/ysyj/6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