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是个神奇的病证,古今疾病纵有成千上万,像阳痿这样既隐晦不露,又家喻户晓,被最大社会化了的“公开的秘密”,绝无仅有。阳痿之名,不而传,而且刻骨铭心。男女老少,只要提到阳痿两字、人人心知肚明,代代一脉相承。阳痿是相传最久、知名度最高的“隐疾”。阳痿的病因复杂,分类繁多,诊断治疗难易参半。它的定义、发病率和就诊率,至今难有确切。它的发生、发展,与多脏腑、多系统,以及社会、心理诸因素有关,充满交叉和变数,是男科领域最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疑难杂症。面对阳痿,我们借用当代名医吴震西先生说的一句从医格言:“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要辨证地看待阳痿的虚和实,传统认为,阳痿多为虚证,为肾虚,为肾阳虚,治疗以温补肾阳为主法。但古往今来的文献记载,阳痿的病因病机有虚有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少则三四条,多则十余则。本节所列分证论治,虽不完全,但虚者有肝肾阴虚、命门火衰、心脾两虚、惊恐伤肾四证,实者有肝郁气滞、肝经湿热、痰浊阻窍、寒凝肝脉、血脉瘀滞五证。“肾无实证”一论已不待说。单以肾虚而论,临床用药,一向是壮阳药占主导地位。有人对古代余首补肾壮阳名方进行统计分析,补阳药和温里药的使用频率分别为85.14%和82.21%。目前充斥市场、泛滥成灾的“春药”依然是鹿茸、鹿鞭、海马、淫羊藿、阳起石之类壮阳药。诚然,温肾壮阳药不失为治疗肾阳虚阳痿的对证良药。但如不加辨证,盲目壮阳,往往适得其反。清·韩善微早就说过:“由于阳虚者少,因于阴虚者多.....真阳伤者固有,而真阴伤者实多,何得谓阳痿是真火衰乎?”(《阳痿论》)。曾有医家提出滋阴法治疗阳痿的“禾苗学说"。尝谓:人身乃一小天地。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快水分蒸发,水源枯竭,此自然界“阴亏”之一也;太平盛世,性事过频,夜生活过多,膏梁厚味,辛辣炙博,此生活方式“阴亏”之二也;社会变革,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人际(家庭)关系紧张,此心因性“阴亏”之三也;温肾壮阳药充斥市场,医患滥用成风,此医源性、药源性“阴亏”之四也。现代人阴虚体质更加明显,阴虚火旺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证之临床,阳痿“阴虚者十有八九,阳虚者仅一二耳”。切莫一见阳痿,便妄投壮阳之品,临床每见越壮阳,越阳痿者,宜添水(滋阴)不宜烈日曝晒(壮阳)一样。有验方“二地鳖甲煎”以滋阴为主,温阳为辅,屡起沉疴,此“天人相应”之理也。北京方药中老教授亦说:“阳痿早泄多阴伤,壮阳刚燥勿滥投”(《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男科卷》)。年,安庆王维恒先生也以“阳痿切勿乱壮阳”为题强调:“阳痿滥用壮阳药屡见其害,历史上因此而丧命者也不乏其人。”(《中国中医药报》)。古今医家无论是强调指出,还是大声疾呼,甚至严词警告,都挡不住壮阳药对市场的占领,市售专治阳痿的“壮阳”中成药的“涛声依旧”。为什么几多医者熟视无睹,周而复始地开呢?
几多厂家千篇一律,如法炮制地销售?几多患者重蹈覆辙,义无反顾地服用?难道和“神奇的”病名一样,阳痿也早已“神奇的”与虚俱来,刻上了“阳虚”的烙印?在历代诸多医者、厂家和患者心目中产生了不可移易的反应性魔力?究其原因:其一,国人对阳痿病因证治鲜有知者;其二,人们仍受封建礼教束缚,唯恐亲朋同仁笑话,宁可高价购药自服,也不大大方方地就诊。为医者,尤其从事男科医者,应积极、持久地进行宣教,乃大仁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