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重返耕乐堂,一些同里故事

二月份,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的丁枫博士提到基金会要与苏州市同里古镇合作举办水乡古镇保护论坛,想在其中的平行艺术项目里邀请我们重返耕乐堂进行艺术创作——年秋天,我与另外五位(组)艺术家曾在这一明代园林中进行过当代艺术创作和展览,名曰“走神”,而此次,则是由我与其中的甘莹莹、李威娜共同创作。从四月初至展览开幕的5月22日,我们在同里度过了许多周末,最终完成了围绕耕乐堂年树龄的白皮松的两件装置,以及从同里古镇老居民口中收集故事的声音作品。在5月22、23日的论坛和若干平行艺术项目开幕之后,我也为澎湃·城市漫步栏目的一周回顾写了一篇短文。今日就推送此篇短文,以及由我们三人收集、我整理录音执笔记录的同里故事。光影对话撰文:周仰首发于5月28日澎湃·城市漫步由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同里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遗产创新,未来可期”——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同里论坛及平行艺术项目已经在5月22日-23日这个周末于江苏苏州同里古镇举行,作为艺术家,我与甘莹莹、李威娜一同完成了“重回耕乐堂”展览,这是时隔四年之后我们再一次在明代园林耕乐堂中进行展览,也是改变此前各自创作模式进行的一场合作。此前的一个多月来,我们在同里古镇度过了好几个周末,摸清了沿河餐厅每一家的特色菜,同时自己也成为本地居民好奇的对象。在文化遗产地进行艺术展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不能对现场和建筑造成不可逆的改变这一硬件要求,更为困难的是,如何激发当代艺术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良性对话,既不使得园林或者古镇环境仅仅成为一种“背景”,也不让艺术作品成为遗产地的“陪衬”。站在今天回望,年在耕乐堂的展览中,作品还是以颇为生硬的方式进入这个空间,而此次则真正与空间有了连接。《重回耕乐堂》装置现场,艺术家:周仰、甘莹莹、李威娜通过在水面、假山上的半透镜、炫光镜装置以及古松轩中搭建的松果装置,对这棵年的古老白皮松进行不同角度的反射,并结合我们四年前的白皮松摄影作品形成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感觉,让观众在被装置所反射的奇异光线吸引,进而对白皮松和周围的园林环境有了不同纬度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qishia.com/ysjb/7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