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味中药地肤子

  《本经》

  DìFūZǐ

  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等杂质。

  

  地肤(《本经》),又名:箭、王蔧(《尔雅》),王帚(《尔雅》郭璞注),扫帚(陶弘景),涎衣草(《唐本草》),鸭舌草、独帚(《本草图经》),白地草(《纲目》),黄蒿(《本经逢原》),地面草。

  一年生草本,高约5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绿色,秋季常变为红色,幼枝有白柔毛。叶互生,无柄;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7厘米,宽1~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幼叶边缘有白色长柔毛,其后逐渐脱落。花1朵或数朵生于叶腋,成穗状花序;花小,黄绿色;花被筒状,先端5齿裂,裂片三角形,向内弯曲,包裹子房,中肋突起似龙骨状,裂片背部有一绿色突起物;雄蕊5,伸出于花被之外;子房上位,扁圆形,花柱极短,柱头2。胞果扁圆形,基部有宿存花被,展开成5权横生的翅。种子1枚,扁球形,黑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长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栽培于庭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甘肃等地。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此外,辽宁、青海、陕西、甘肃、四川、江苏、安徽等地亦产。

  甘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寒。

  入肾、膀胱经。

  ①卢复:入膀胱。

  ②《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①《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②《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③《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⑤《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⑥《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

  ⑦《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⑧《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本草备要》:恶螵蛸。

  《*辞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qishia.com/ysyj/6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