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4月15日晚,通识教育部与尚进书院联合举办的“通识讲坛”第二十二期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的李斌教授为小伙伴带来《“千古情痴”贾宝玉》的精彩讲座。李斌教授引导同学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就《红楼梦》说《红楼梦》”,从“不以物役”、“情不情”、“无分别心”、“自视甚卑”和“担荷精神”五个方面来分析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贾宝玉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
贾宝玉作为我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历来就被人们进行各种解读。书中众人眼中的贾宝玉
贾政:“酒色之徒”。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无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众姐妹:“别和他说话才好,要和他说话,不是呆话就是疯话。”
花袭人:“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
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
学者眼中的贾宝玉
地主阶级没落思想的代表;
带着封建母体血污的新生儿;
反封建的斗士;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新兴阶级的典型人物;
启蒙主义的先驱;
共和大总统;
民主的哲人;
女权主义的先驱……
广大读者和网友对贾宝玉人物形象的解读还有官二代、富二代、伪娘、懦夫、软蛋……李斌教授认为要读懂贾宝玉,必须回到文本当中。李教授为什么把贾宝玉的形象概括为“千古情痴”呢?“大旨谈情”(第1回)
“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第5回)
首先,《红楼梦》第1回开宗明义,点明全书“大旨谈情”,写的是主人公贾宝玉的爱情及他与世界的所有情感联结。另外,警幻仙姑用“意淫”二字指明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意”即“情”,“淫”的意思是“沉溺,过分”,亦即“痴”。所以,“情痴”的意思是用情至于极致,迷而不返。接下来,李教授从五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不以物役
“不以物役“是指不为外物所奴役、牵累、羁绊。最能体现贾宝玉这个特点的故事情节是“晴雯撕扇”与“摔玉”。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宝玉“不为物役”体现在他不被物体本来的用途束缚。在他看来,扇子可以撕着玩,杯子可以摔着听响。只要它能给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就是物尽其用了。而麝月见晴雯撕扇,说“少造些孽吧”,显见麝月无法从物体的本来用途中跳脱出来。“晴雯撕扇”的故事,因为深刻的故事内涵和强烈的戏剧性,被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艺术载体呈现,如国画、秦腔、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表演过《晴雯撕扇》(又名《千金一笑》)。同样是扇子,在《红楼梦》第48回中,却通过平儿不经意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为物所役”者的悲哀。平儿:“……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
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
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红楼梦》第48回
从“贾赦抄扇”这个情节中,我们看到芸芸众生是怎样被“物”所奴役的。“石呆子”珍爱古扇原无可厚非,但因无法”放下“的执著,落得”不知是死是活”的悲惨境地;而贾赦,为了一己私欲,四处搜罗,鱼肉百姓,正是对“物”的欲望让家族走向堕落和毁灭;贾雨村更是把“物”当成进身之阶,不惜草菅人命、践踏律法。不得不佩服曹雪芹艺术手法之高妙。他以“草蛇灰线”的笔法,将两个具有明显对比意味的故事穿插在不同的章节中,对于有贾赦、贾琏、贾雨村等诸多头面人物的故事,他只是轻描淡写;对于晴雯一个小丫头撕扇子的故事,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墨。这恰体现了作者对于两种人生境界一贬一褒的态度。贾宝玉“不为物役”的另一个表现是他对于物的态度不取决于物品的世俗价值。整个贾府视作至宝、贾母视为“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宝玉却认为它不仅不辨贤愚、还束缚他婚恋自由,是个“劳什子”,说摔就摔;姐妹们为他做的鞋子衣服、香囊络子,他无不视若珍宝。对于世人趋之若鹜的仕途经济、功名利禄,他避之唯恐不及。(元春加封贤德妃)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红楼梦》第16回
不了解贾宝玉“不为物役”的人生态度,就难以准确把握他的人物形象,即使是续写《红楼梦》的高鹗也不例外——宝玉听了,才知道是贾政升了郎中了,人来报喜的。心中自是甚喜。
……宝玉进来,听见这些话,越发乐的手舞足蹈了。
——《红楼梦》第85回
情不情
“情不情”是指用情于“不情”,即将情施及于一切有情无情、有生命无生命之天下万物。外面的(贾宝玉)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看他的模样儿这般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宝玉看着那女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宝玉……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
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第30回《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晴雯撕扇,宝玉快乐着别人的快乐;龄官划蔷,宝玉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在宝玉心中,不仅人有情,花儿鸟儿也有情;星星月亮被赋予了生命与情感,卷上美人也会寂寞。在旁人眼中,这正却他“痴”和“呆”的表现。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
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红楼梦》第35回
“情不情”的境界、源源不断的“共情”力量,源自于孩童般天真纯净的心灵。东晋画家顾恺之,人称“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被人用计偷去,他却道“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并把全部的精力、热情、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下图中的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想把自己最美的舞姿留在心爱的小熊心中。常怀赤子之心,这恰是宝玉的可贵之处。无分别心
贾宝玉“无分别心”体现在不分人的尊卑,不分物的贵贱,不分事的真假。宝玉“不分人的尊卑”。小厮们可以跟他肆意玩闹,经常把他身上戴的配饰一抢而空;庶出的弟弟贾环也不怕他;对于大观园里的丫鬟、伶人,他都敬之怜之,“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以至于在旁人看来“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宝玉“不分物的贵贱”,这正是宝玉”不为物役“的一个表现。重点来说说宝玉“不分事的真假”。宝玉向小丫头打听晴雯死时的情状,一个小丫头投其所好,编了个“晴雯化身花神”的故事骗他。小丫头道:“……他就笑道:‘你们还不知道。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敕命我去司主。……’”
宝玉忙道:“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个神,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但他不知是作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的神?”
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出来。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
——第78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他不但深信不疑,还帮她圆谎,最后,还在这个谎言的基础上以楚辞笔法作长文《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感人至深。“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诔中有对晴雯悲剧命运的同情,有对往昔情谊的怀念。第39回中,刘姥姥向宝玉编造了一个“茗玉小姐死后成精”的故事,他信以为真,认为“这样的人是虽死不死的”,还特地派茗烟去找茗玉小姐的庙;袭人是宝玉身边的“故事大王”,编造吃酥酪肚子疼的故事,编造了两姨妹要出嫁的故事,编造了她妈妈和哥哥要赎她“出去”的故事,宝玉无不信以为真。问题来了,宝玉如此好骗,是因为他没有分别真假的能力吗?不,他的“不分真假“,是与生俱来的天真与真诚,即“混沌”。“混沌”出自《庄子》。指的是“无机心,永不开窍”的状态,也就是“天真”的状态。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应帝王》
《山海经》中描绘的中央之帝“混沌”
自视甚卑
宝玉不以地位骄人。含玉而生的贾宝玉在家族众人眼中如宝似玉、既富且贵,然而他却自视甚卑,称自己为“蠢物”、“浊玉”、“须眉浊物”……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我虽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第7回《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与宝玉相反,薛蟠之妻夏金桂出生于豪商之家,她“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仗势欺人、恶毒狠辣。与宝玉相比,境界有云泥之别。宝玉善于“处下”而“不争”。跟众姐妹一起诗会赛诗时,每每被评“压底”,他不但不恼,反倒心悦诚服地为他人鼓掌。即便脱俗如林黛玉,也自恃才华出众,在元妃省亲时,不免生出“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之念。“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68章
宝玉的“不争”,甚至比老子提倡的“不争”更进一步。老子的“不争”,是一种策略,是“术”,不是“道”。贾宝玉的“不争”,是生命本体,是纯粹的“不争”,是无目的的“不争”,不是“术”,是“道”。再看看宝玉和妙玉之对比。妙玉虽为出家人,却时时标榜清高,她看不起地位低微的庄稼人。她用成窑杯奉茶给贾母,不想贾母喝了一口,便让给刘姥姥喝。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第41回),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在妙玉看来“脏”不可用;刘姥姥踩过的地板,也要用水洗过才好。再看宝玉,《红楼梦》第66回中,尤二姐要喝茶,老婆子打算用宝玉刚用过的杯子给尤二姐倒茶,宝玉赶紧拦住:“我吃脏了的,另洗了再拿来。”妙玉和宝玉的境界比较,可谓是:妙玉有分别心,自称为槛外人,身在红尘外,心在红尘中;宝玉无分别心,自谦为槛内人,身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担荷精神
宝玉的“担荷精神”指的是他勇于代人受过,替人承担罪错。二人正闹着,原来贾环听的见,素日原恨宝玉,如今又见他和彩霞闹,心中越发按不下这口毒气。虽不敢明言,却每每暗中算计,只是不得下手,今见相离甚近,便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睛。因而故意装作失手,把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只听宝玉“嗳哟”了一声,满屋里众人都唬了一跳。……
宝玉道:“有些疼,还不妨事。明儿老太太问,就说是我自己烫的罢了。”
——《红楼梦》第25回
贾环存心想烫瞎宝玉的眼睛,宝玉不仅没有告状、报复,反而担心不受宠的贾环受到责罚,主动维护贾环。这是因为宝玉看到了贾环平日的委屈与不甘,故能以悲悯之心待之。宝玉道:“也罢,这件事我也应起来,就说是我唬他们顽的,悄悄的偷了太太的来了。两件事都完了。”
袭人道:“也倒是件阴骘事,保全人的贼名儿。”
——第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红楼梦》中第61回中,彩云偷了王夫人的玫瑰露给贾环,管家查赃的时候误把丫鬟小五当成了偷儿。宝玉既不想小五代人受过,又不愿说出真相伤及贾环姐姐探春的体面。于是,便自己“应起来”。同样是对待犯错的丫鬟,后来也遁入空门的惜春是什么表现呢?惜春的丫鬟入画并未犯大错,只是收藏了哥哥托人带进来的钱物,违反了贾府不能私自传递物品的规矩,执法的王熙凤都认为可以饶过这一回。惜春的态度如何呢?惜春道:“这些姊妹,独我的丫头这样没脸,我如何去见人。……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
入画听说,又跪下哭求,……尤氏和奶娘等人也都十分分解。
谁知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任人怎说,他只以为丢了他的体面,咬定牙断乎不肯。
——《红楼梦》第74回
对于下人的过错,惜春急于撇清自己,以保全脸面,贾宝玉的担荷精神却是一种“大慈悲”。小结
贾宝玉是个任性的孩子,但他不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他不会关心粮食和蔬菜,但他会为每一个陌生人祝福。贾宝玉是庄子,逍遥于名利、尊卑、贵贱、真假之外,但他又对人生、生命充满眷恋,他深切地爱着这世界上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贾宝玉敢于承担,甘于牺牲,是个勇士。贾宝玉其名宝玉,其人如玉,其温润的光辉曾经温暖了他身边的很多人。不同时代的人会给贾宝玉贴上不同的标签,但“温润的君子人格”,是贾宝玉的底色,它将永不褪色。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
“通识讲坛”,下期再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