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50.html
陶姓历史文化系列篇(07)
摘要:本文介绍了“永济陶城说”、“长子陶乡说”、“陶寺尧都陶地说”和“平遥古陶国说”等四种山西陶地说,我的看法简单归纳如下。
1.“永济陶城说”大致成立。永济有陶河,尧山,尧城,尧国,所以,主流观点把蒲阪(永济)认定为山西陶地。对此,我基本认可,但也持保留意见:虞舜发祥地与尧初封陶地不应该是一个地方,否则史籍会有记载。永济(蒲阪)作为舜都,毫无疑问是舜活动中心。尧之于舜,言公,禅位于舜;言私,尧把二女娥皇和女英嫁于舜。恩威浩荡,世难比肩。舜在其都城,以尧命名山河,修筑城邑,无论对尧、尧女,应属感恩报恩之举,理所当然!尧国,属商代方国,尧舜时期是否已存在,尚需进一步考证。但由此否定此说,自感理由并不充分。“永济陶城说”不算离谱。
2.“长子陶乡说”可予排除。帝尧之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初封于陶之陶地与后封于唐之唐地,应该基本对等。陶地往大了说,应该是古陶国,往小了说,至少也是陶邑、陶城,而且在当时应该是陶器生产和贸易重镇。长子县陶乡似乎地域太小,分量太轻,不足以与唐匹配并称为“陶唐氏”。此外,尧出生地与初封地都在长子县狭小区域,也觉证据不足。
3.“陶寺尧都陶地说”可信度高。魏文成先生有关陶寺遗址中发现尧帝陵墓,陶寺遗址为唐凹(尧)帝都,“帝凹(尧)之都”就是“陶地”的考证及结论,是我所见“陶地说”中构思最有逻辑,论证最为严密,较少挑剔的考证结论。尧建都于陶,葬于陶,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结论。唯一缺憾是一家之言尚未达成史学界共识。
4.“平遥古陶国说”值得期待。
(1)平遥自古称“古陶地”,至于是古陶城,古陶邑抑或古陶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它是山西陶地铁板钉钉,毋容置疑。
(2)“平遥古陶国说”源起于明清时期《山西通志》、《汾州府志》、《平遥县志》以及平遥城内寺庙楼宇修复碑文,更早的典籍文字记载似有待进一步发现。平遥50多万居民,大多以“尧封古陶地(国)”自居,以此为荣、引以为傲确是不争的事实。
(3)西周周宣王之前的古陶城,规模虽然小,但作为平遥城的雏形的确早已存在。这与舜为纪念尧,而修筑尧(龟)城的传说还是相呼应的。说平遥是“古陶城”应无争议。
(4)平遥称古陶地,尧初封时是古陶国的可能性很大。上古尧舜禹时期的“古国”是部落联盟体。那时的“国”差不多就是以姓氏或部落立国,具有小而且多的特点。
(5)距今约年的文水《上贤遗址》除了发现陶器,还有两处陶窑遗址。晚一些的平遥《婴溪村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碎陶片堆积,这与古陶地(国)平遥在时空上是基本吻合的,表明尧舜禹时代乃至之前的平遥地区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大型陶场,产陶制陶业已经相当发达。当今,凭借现代科学的“文物年代”鉴定技术--放射性碳素断代和陶器热释光法断代,确定这些陶器的确切年代应该不难,尤其陶器热释光法不仅能断代,还能辨明陶器的地域归属与真假。期待这方面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尧一生离不开陶。山西陶地有多处,尧初封于陶(今平遥),后封于唐(今临汾翼城),建都于陶(今临汾陶寺),葬于陶(陶寺)。
举凡陶地,多不胜数。或因制陶产陶而名,或因纪念尧帝而名,或因陶姓族居而名,或因有关传说而名.....本文所考,重在聚焦、探寻与陶村、陶乡、陶山、陶水相关联的山西古陶城、古陶邑、古陶国!
近十几年以来,随陶寺遗址、天马--侯村遗址考古成果公布于世,史学界、地方政府和民间掀起一股探寻山西陶地热。至少有永济、长子、陶寺、平遥四地进入他们的视野,且各自都挖掘出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山西陶地何处觅?本文在综述各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终会给出自己的结论。
一.永济陶城说--源自唐代李泰主修,萧德言等撰《括地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现今主流说。
《说文解字》引《尚书·夏书》载“尧山”、“尧城”(陶城)在蒲州(今山西永济);《中国姓氏大辞典》、唐氏宗亲网有关尧生平采纳此说。
《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
陶河滨,: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
:括地志云:“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括地志》用陶城在蒲州(今山西永济)直接否定了皇甫谧(士安)尧初封于陶地山东定陶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其水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径陶城西。舜陶河滨,皇甫士安以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定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称,盖从此始之。”郦道元赞同《括地志》对皇甫谧(士安)山东说的否定和陶城蒲州(今山西永济)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历山、妫、汭,言是则安,于彼乖矣。《尚书》所谓釐降二女于妫汭也。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王肃曰:妫汭,虞地名。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出曰汭。然则汭似非水名,而今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河水南径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阚駰曰:蒲坂,尧都。《说文解字》引《尚书·夏书》载“尧山”、“尧城”(陶城)在蒲州(今山西永济)。郦道元通过妫汭之水所处地理位置及蒲州有尧山、尧城力主“陶城蒲州(今山西永济)说”!
《尚书·尧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尧帝说:“我试试吧!把我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观察舜的德行。”于是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汭河畔,嫁给虞舜。
《山海经》记载:“妫,水名,舜之居地也……舜为庶人,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
谢鸿喜:《水经注山西资料辑释》:“妫水,今称苍龙峪水,在永济市城西南21里处。汭水,今称苍龙峪水《汉唐地理书钞·尚书地记》云‘河东郡青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为妫水,北流者汭水’”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于“舜,冀州之人”句下注云:“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又于“舜耕历山”句下注引《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历山南有舜井。”按唐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一带。
清人崔述云:“虞乃冀州境,舜不应耕稼,陶、渔于二千里外(山东),则以为冀州者近是。”
图一:蒲州渡口三川沉石拍摄图源:《水经·河水注》里的永济
老实人阳的博客《战国末期以前出现的方国(个)》:“尧国:商代方国,在今山西永济县的尧山一带。”
以上引文所涉地名有,瀵水、蒲阪、妫、汭之水、陶河、历山、雷首山、陶城、尧城、尧山、尧国等。其中陶河、历山、雷首山、陶城、尧城等山东山西都有,如何断定历史真伪?我的看法如下:
1.此处《尚书》应指《尚书·夏书》,《夏书》看来有两个版本,原版本佚失四个章节,确实有《说文》和《水经注》两书所引“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尧所居之。”内容,现存版本无。
2.《括地志》是一部由唐太宗第四子唐王李泰主持,汇聚当时著名学者萧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等集体撰写的大型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权威性。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主要依据它解释古代地名。其他唐宋人著书,也多征引本书疏证诠解地理。甚至本书散佚后,仍被各家转相钞引,由此可见一斑。
3.《水经注》40卷,30余万字,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所流经地区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和水文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百科全书。《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北魏郦道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用现在的话讲,历史学家中地理最好,地理学家中历史最渊博,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他赞成尧之初封于陶之陶地在山西,当信他。
4.《尚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也”之典故,特指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于妫汭河畔的舜以考察作为接班人的舜之为人,该传说妇孺皆知。妫汭二水异流相汇于蒲阪(永济),山东所无。
5.永济有陶河,尧山,尧城,尧国,所以,主流观点把蒲阪(永济)认定为山西陶地。对此,我基本认可,但也有所保留。
我在《陶姓起源山西说(3):尧初封于陶与尧子居于陶丘辨析》一文中写道:大家过去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陶,再成丘也,在济阴。从阝匋声。夏书曰:东至于陶丘,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这段话把山东定陶定位成尧初封于陶之陶地,是对许慎先生说法的一种误读误解。同理,仅凭永济有陶河,尧山,尧城,就把蒲阪(永济)认定为山西陶地,难免牵强。理由如下:
虞舜发祥地与尧初封陶地不应该是一个地方,否则史籍会有记载。蒲阪作为舜都,毫无疑问是舜活动中心。尧之于舜,言公,禅位于舜;言私,尧把二女娥皇和女英嫁于舜。恩威浩荡,世难比肩。舜在其都城,以尧命名山河,修筑城邑,无论对尧、尧女,应属感恩报恩之举,理所当然!尧国,属商代方国,尧舜时期是否已存在,尚需进一步考证。但这不能够成为论定“尧初封于陶”之陶地在蒲阪(永济)的依据。作为陶姓后人,找寻尧之初封于陶之陶地,自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应以科学求实态度探讨之,切不可盲信盲从,被人带偏。
二.长子陶乡说--李蹊教授主此说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蹊教授《丹朱封于长子考兼论尧的生地、发祥地和兴旺地》:“丹朱封于何处,古代载记纷纭歧出。古代历代史学家一般认为,帝尧出于对天下百姓和对丹朱的双重关心,才不传帝位于丹朱。那么,出于同样的心理,帝尧肯定把他的长子丹朱封在比较安全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帝尧的出生地,也就是以长子丹朱岭为中心的丹,也称丹源或丹渊,他修建了长子城。这就是今天山西省长子县县名的由来......帝尧的发祥地在长子的陶乡,他的兴旺地在翼城的唐成村。”此文帝尧的发祥地指帝尧初封于陶之陶地,李蹊教授考证在长子县的陶乡,独创此说;兴旺地指后封于唐之唐地,与主流说同。
一李蹊教授重视陶地研究
“帝尧向来称为“陶唐氏”,无论怎样解释,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何以在“唐”的前面加一“陶”字?”......《竹书纪年》卷上言:“(尧)八十九年作游宫於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帝陟于陶。”足见尧对陶这个地方深厚的情感......“‘陶’之于‘唐’在尧的生命历程中是多么重要。离开了“陶”,“唐”似乎于尧的意义就只剩下他强盛时期的标志了。”
二质疑山东定陶
李蹊教授引清·朱鹤龄撰《尚书埤传》卷七注“惟彼陶唐”云:“趙汸曰:《左传》注‘陶唐,尧所治。’今太原晋阳县也。按《史記》‘帝尧为陶唐氏’,韦昭云:‘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也。’遍检书史,未有帝尧居陶,而以陶冠唐。盖地以二字为名,所称或单或复也......故范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也。愚按,尧为天子,都平阳,今晋州临汾县也。蔡忱:‘尧都陶,故曰陶唐。’盖本《路史》云:‘尧受封于陶,改國于唐。陶,今定陶也。’然未必可据。”
朱鹤龄引述赵汸、韦昭、范宣子的意见,坚持尧都平阳的看法,质疑《路史》关于陶就是山东定陶之说,则以为“未必可据”。那么,尧受封于陶,陶在什么地方?
三尧初封于陶之长子县陶乡考
讨论问题的逻辑前提,统一综合的考察帝尧生于丹陵、居于陶、兴于唐、死后葬于谷(穀)林。
“尧的诞生地与其发祥地(初封地)相去必不甚远,他的发祥地与其兴旺地(后封地)亦应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应该考虑到古代一个部族迁移的艰难性,尤其是农业部落的转移,多年垦殖的土地,绝不会轻易地放弃,这就是中国古人“安土重迁”的根本原因,何况在远古农业初兴之时。关于尧的出生地丹陵、发祥地陶、兴旺地唐、死后的葬地谷林,古籍所载涉及的地方计有今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不下十数处。怎样来确定某处的传说更具有可靠性呢?我以为从古人“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的习惯看(这种习惯仍然是从农业生产对旧土的留恋而来),尧之葬地与其生地必不相离。《竹书纪年》卷上言:“(尧)八十九年作游宫於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一百年帝陟于陶。”足见尧对陶这个地方深厚的情感,皇甫谧曰“帝崩曰陟”,就是说尧最后是死在陶这个地方。这也印证了我们的这个认识逻辑。尧让丹朱“出就丹”,最大的可能就是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发祥地;或言舜或禹封丹朱,既然是为了让他奉祀先人,也必然把他封于尧的葬地。生地、葬地、元子(或长子)之封地,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确认某地是尧的出生地、发祥地和葬地。在山东、河南、河北无论什么地方都不能把三者统一起来,只有长子才是具备这三点一致的地方。”
图二:长子新落成尧帝像图源:李蹊《帝尧发祥于山西长子县,后把长子丹朱封于此》
1.长子县是尧的生地(略)
李蹊教授文《丹朱封于长子考兼论尧的生地、发祥地和兴旺地》通篇浓墨重彩于长子县是尧的生地论证。详见该文。
2.长子县还是尧的发祥地(初封地)
(1)长子县有陶乡和陶水
《欽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载:“陶水,源出长治县南六十里雄山,西北流至长子县界,入漳水,一謂之淘水。”《水经注》:“淘水,南出南陶,北流至长子城东,西转经其城北,東注於漳水。”《魏书·地形志》:“长子县羊头山下穀关,有泉北流至陶乡,名陶水,合羊头山水,北流入浊漳。”
(2)陶水发源于潜山,潜山上有尧庙。
潜山当地又叫尧庙山。《山海经·北次二经》云:“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什么叫“潜”?郭璞注曰:“后稷生而灵知,及其终,化形遁此泽而为之神,亦犹傅说骑箕尾也。”“终”、“化形”、“为神”、“骑箕尾”,都是古代死亡委婉的说法。所以“潜”就是藏,也就是葬,潜山上之所以有尧庙,就是指示着尧的葬身之处,也昭示着尧已“化形”而为神。正如曹丕《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所言:“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
我们特别 依据上述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陶地确是帝尧的封地,是尧的故乡。平遥古城最早的名称是尧城,最早的主人是放勋大帝,平遥古城已有多年的历史。”
4.传说中的龟(尧)城
相传四千年前,帝尧“初封于陶”,因治理有方,制陶业发达,声望卓著,遂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平遥一带繁盛起来。后因汾河下游淤塞,洪水泛滥,晋中盆地夷为一片湖泽。
帝尧因避水灾,率族迁往平阳。
帝尧一直将治理晋阳湖的洪水当作一件大事念念不忘。他曾先后派鲧和他的儿子禹去治水,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大禹凿开灵石口后,晋阳湖积水被疏通到黄河里,从此数千年来汾河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淤塞和洪灾,大禹治水取得成功。帝尧升天后,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为了抚慰尧的在天之灵,纪念尧的功绩,决定在尧当初的“封地”、她们的诞生地——平遥修筑一座城,这样既可以保障漂泊异地归来的父老乡亲们的居住和安全,又可向世人昭示:这里就是帝尧的发祥地——陶。究竟该在哪里修筑城池?一只金灿灿的大乌龟从波涛滚滚的汾河中爬上岸来,人们见了无不惊异。
当灵龟来到平遥城地面时,它就匍匐不动了。于是帝舜指着灵龟对大家说:“就在这里筑城吧。”帝舜将筑城池的任务交给大禹。大禹调集百姓,根据灵龟爬过的路线修建城池。古人建造城池时害怕“乌龟”爬走,将其左后腿使劲拉直,并用绳索拴在距城10公里的台上,也就是后人鲁班修过的麓台塔处。过了一年半载,一座平遥龟城在大禹的亲自指挥下拔地而起。帝舜还根据尧生前传播陶器制品的功绩而将此城定名为“古陶”或“平陶”,兼有“地广原平的古陶地”和“平涛”之义。并在北门外设计修筑了流传至今的“尧庙”,供世世代代的古陶人奉祀纪念。
图六:平遥龟城图源:网络
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折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灵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他们希望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
四曾经的古陶国辉煌
张中伟《帝尧与古陶地》一文对古陶国作为华夏早期文明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1、华夏早期文明重要政治中心区。
清乾隆二十三年市楼重修碑:“平遥为陶唐遗墟,地仅百里,而西通秦陇,北达燕京,洵乎腹地要区,邑称繁剧也。”何况陶城本身已经是一国之都,帝尧封王于此,更证明为全国重要的帝王之都。在当时的条件下,首都立在河南帝丘的喾或挚,要想控制和掌握北方广大地区,设立和加强象陶国这样的北方重镇,也是非常可能和必要的。“邑称繁剧”,形象地说明了当时这里经济繁荣,政务繁忙的真实情景。
2、华夏早期文明重要经济中心区
陶国,以“陶”字命名,说明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已经是以制陶业为重要产能的手工业生产区,更是被后来考古学家所划分的仰韶文化(公元前0年至前0年)中心区域。如当时陶器制造业一项能幅射贸易于附近数省,就足可以使陶地在全国范围内号称巨富......何况后面随着时代的进步,更有青铜器(平陶币,现在省博物馆内展览)、琉璃(丽彬文化园中有展品)、铁器(晋祠景区内有宋代铁人制品)等制造业跟进!所有这些证据,都很现实地证明了陶地的产品特征和习俗特点。
北魏始光元年(),平陶为避拓跋焘讳,改为平遥,就是取了“陶”与“窑”古为谐音,而“窑”与“遥”又谐音,且与平相合,又有地广原平之意,故取名“平遥”。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在“陶”与“窑”这两个字中,都有一个表示上古时期肚大口小的盛酒陶瓷器“缶”,说明早在尧初封于陶地时,这一带不仅陶瓷器出名,而且汾酒也已很出名了。
图七:平遥“帝尧庙”中墙上的“陶”字图源:张中伟《帝尧与古陶地》
为推动当时农业与畜牧业的快速分工,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当然随着农业的发展,培育耕牛成为重要的农用项目,于是这一带牛肉成为与汾酒相匹配的精美食物,也就顺理成章了。于是以陶为中心的平遥、文水一带,便成为最佳牛肉的最早出产地。
由此看出,古陶地即文水、汾阳、平遥一带,从上古新石器后期就一直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达富裕区域。
3、华夏早期文明重要文化中心区
陶国既然在上古时期,已凭借手工制陶业、酿酒业、屠宰业成为雄居一方的经济政治中心,必然伴随的就是文化的繁荣。象前面所说在帝尧时期发明了最初历法的天文学家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外,后在春秋时期还来到陶地一位大名鼎鼎的文化人物,就是位列孔子十大贤哲弟子的卜子夏。子夏不仅精通教学,而且深谙历史变迁和治国之道,还曾接受过魏文侯治国之道的深度咨询,在历史上留下一大篇有关治国理政的对话记载。虽然我们不能说子夏来到古陶之地教学,纯粹是为了高薪收入,但如果没有较优厚的薪水待遇,以及富足名胜的吸引,也肯定是来不了像子夏这样贤哲人才的。这也正如平遥票号鼎盛时期,位居城内的超山书院,也就吸引来曾任过闽浙总督的徐继作畲当山长一样,都是以雄厚的经济财力和名胜之地作为后盾支持的。
五平遥《婴溪村遗址》,文水县《上贤遗址》均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1)《婴溪村遗址》,据徐光冀主编《平遥县婴溪村连畛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婴溪村陶器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以红陶为主,下层主要以灰陶为主,可辨器形主要有钵、尊、盆、盘、壶、瓮、甑、釜灶......陶色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还有少量红褐胎黑皮陶,多见于钵.....此外,还有堆纹、弦纹、戳点纹、指甲纹、划纹。陶器制法有轮制和模制,采集品多为轮制。炊器类有釜灶、甑。釜灶上有圆形泥饼装饰,束腰处有一鸡冠形耳。饮食器比较少。采集到的石器有手斧夕装饰品主要有陶环等。时代应为仰韶文化晚期义井类型;另外还有一些较早和较晚材料。连畛遗址的发现为山西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婴溪村遗址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碎陶片堆积,表明上古时代平遥已有大陶场,产陶制陶业已经相当发达。
(2)《上贤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石削、陶鬲、灰陶片、红陶片等,发现陶窑址两处。西部为山坡地带,有穴居房屋遗迹。据考证,早在公元年,上贤村就有人类在此栖息、繁衍、生存、发展。文水县文物部门测定上贤村遗址属龙山文化。年山西省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目前在上贤村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制作都非常精美。”
以上两处遗址中不少出土陶器、石器、青铜器和陶窑遗址都可作为古陶国时期文物的佐证。
我谈几点看法。
1.平遥自古称“古陶地”,至于是古陶城,古陶邑抑或古陶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它是山西陶地铁板钉钉,毋容置疑。
2.“尧初封陶地平遥说”似源起于明清时期《山西通志》、《汾州府志》、《平遥县志》以及平遥城内寺庙楼宇修复碑文,更早的典籍记载有待进一步发现。平遥50多万居民,大多以“尧封古陶地(国)”自居,以此为荣、引以为傲确是不争的事实。
3.西周周宣王之前的古陶城,规模虽然小,但作为平遥城的雏形的确早已存在。这与舜为纪念尧,而修筑尧(龟)城的传说还是相呼应的。说平遥是“古陶城”应无可争议。
4.平遥称古陶地,尧初封时是古陶国的可能性很大。上古尧舜禹时期的“古国”是部落联盟体。与苏秉琦先生有关“古国”的定义相近,“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由夏商周时期曾经存在的多方国推断,(夏商周时期“方国”,一般是指与中央王朝或中央王国相对而言的各地方的国家。)那时的“国”差不多就是以姓氏或部落立国,具有小而且多的特点。比如尧国在山西蒲州(即今永济),古唐国在晋南(临汾翼城),古陶国在平遥应该符合情理。
5.平遥《婴溪村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碎陶片堆积,历史更久远的文水《上贤遗址》除了发现陶器,还有两处陶窑址,表明尧舜禹时代甚至更早之前平遥已有大陶场,产陶制陶业已经相当发达。当今,凭借现代科学的“文物年代”鉴定技术--放射性碳素断代和陶器热释光法断代,确定这些陶器的确切年代应该不难,尤其陶器热释光法不仅能断代,还能辨明陶器的地域归属与真假。期待这方面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平遥古陶国说”值得期待。
五.小结
笔者本文花了点时间、精力和篇幅介绍了“永济陶城说”、“长子陶乡说”、“陶寺尧都陶地说”和“平遥古陶国说”等四种山西陶地说,我的看法简单归纳如下。
1.“永济陶城说”大致成立。永济有陶河,尧山,尧城,尧国,所以,主流观点把蒲阪(永济)认定为山西陶地。对此,我基本认可,但也持保留意见:虞舜发祥地与尧初封陶地不应该是一个地方,否则史籍会有记载。永济(蒲阪)作为舜都,毫无疑问是舜活动中心。尧之于舜,言公,禅位于舜;言私,尧把二女娥皇和女英嫁于舜。恩威浩荡,世难比肩。舜在其都城,以尧命名山河,修筑城邑,无论对尧、尧女,应属感恩报恩之举,理所当然!尧国,属商代方国,尧舜时期是否已存在,尚需进一步考证。当然,由此否定此说,自感理由并不充分。“永济陶城说”并不离谱。
2.“长子陶乡说”可予排除。帝尧之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初封于陶之陶地与后封于唐之唐地,应该基本对等。陶地往大了说,应该是古陶国,往小了说,至少也是陶邑、陶城,而且在当时应该是陶器生产和贸易之重镇。长子县陶乡似乎地域太小,分量太轻,不足以与唐匹配并称为“陶唐氏”。此外,尧出生地与初封地都在长子县狭小区域,稍觉证据不足。
3.“陶寺尧都陶地说”可信度高。魏文成先生有关陶寺遗址中发现尧帝陵墓,陶寺遗址为唐凹(尧)帝都,“帝凹(尧)之都”就是“陶地”的论证及结论,是我所见“陶地说”中构思最有逻辑,论证最为严密,较少挑剔的考证结论。唯一缺憾是一家之言尚未达成史学界共识。
4.“平遥古陶国说”值得期待。
(1)平遥自古称“古陶地”,至于是古陶城,古陶邑抑或古陶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它是山西境内之陶地铁板钉钉,毋容置疑。
(2)“平遥古陶国说”源起于明清时期《山西通志》、《汾州府志》、《平遥县志》以及平遥城内寺庙楼宇修复碑文,更早的典籍方面的文字记载似有待进一步发现。平遥50多万居民,大多以“尧封古陶地(国)”自居,以此为荣、引以为傲确是不争的事实。
(3)西周周宣王之前的古陶城,规模虽然小,但作为平遥城的雏形的确早已存在。这与舜为纪念尧,而修筑尧(龟)城的传说还是相呼应的。说平遥是“古陶城”应无可争议。
(4)平遥称古陶地,尧初封时是古陶国的可能性很大。上古尧舜禹时期的“古国”是部落联盟体。那时的“国”差不多就是以姓氏或部落立国,具有小而且多的特点。比如尧国在山西蒲州(即今永济),古唐国在晋南(临汾翼城),古陶国为什么就不能在称古陶地的平遥?
(5)平遥《婴溪村遗址》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碎陶片堆积,更早些的文水《上贤遗址》除了发现陶器,还有两处陶窑址,表明尧舜禹时代甚至之前平遥已有大陶场,产陶制陶业已经相当发达。当今,凭借现代科学的“文物年代”鉴定技术--放射性碳素断代和陶器热释光法断代,确定这些陶器的确切年代应该不难,尤其陶器热释光法不仅能断代,还能辨明陶器的地域归属与真假。期待这方面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尧一生离不开陶。山西与尧有关的陶地有多处,尧初封于陶(今平遥),后封于唐(临汾翼城),建都于陶(今临汾陶寺),葬于陶(陶寺)。
以上所述乃我一孔之见,山西陶地探寻应该与时俱进,只要有更多、更丰富、更有价值、更能一锤定音的考古文物被发掘和发现出来,结论完全可以成为定论,当然也有可能被改写!我相信,通过地方政府、史学界专家学者、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们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发现,这一天一定会早日到来!
注释:
邑,此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城市。上古时,诸侯国的国都也称作邑。
,指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合称史记三家注。
,指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
崔述《崔东壁遗书·唐虞考信录》。
猃狁,读音xiǎnyǔn,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也写作“玁狁”。
卿士是中国古官名。又作卿史、卿事。(1)指卿﹑大夫。后用以泛指官吏。(2)周王朝的执政者。总管王朝的政事。结合本文看,西周主管军事的指挥官或大将军。
清乾隆二十三年市楼重修碑文。
windyroc的博客《平遥龟城的传说》
《中国考古学年鉴》?年。
百度百科《上贤遗址》。
百度百科“方国”词条。
老实人阳的博客《战国末期以前出现的方国(个)》。
无需打赏可点再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