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间环境差异对古代中华文明的影响

??中国区域范围之内地域辽阔,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多样化,有着南北不同,东西迥异的区域差异,因而在各自然环境中衍生出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等人文特征必定也要打上深刻的区域烙印。例如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国境内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就已出现了许多原始部落。在距今——年的新石器的中晚期,各个区域已经诞生了许多地域特色明显、内涵丰富的史前文明。例如,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上游的大溪文化、淩家滩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星堆文化,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和台湾地区的卑南文化等。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是一个较为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西藏的史前文明主要分布在藏南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的三江谷地。大量考古资料证明,以卡若文化作为标志的西藏史前文明也与上述各地的史前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新疆喀什西南部的乌帕尔的新石器文物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西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六七千年前在喀什噶尔绿洲上的原始人类与黄河流域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上述资料说明,自原始社会以来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文明一直存在东向发展的趋势,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原始社会遗址图

??纵观人类文明史,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民族,如果割断了与外界的文化联系及互动,仅靠自身的聪明才智推动文化向高水平发展的先例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史前各地域的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需要在非常广阔的空间内互动才能不断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史前社会的晚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条件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所以中国早期的国家才会首先在这里出现。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而且具有复杂的区域结构,所以各个区域在史前社会已经形成宏大的互动体系,导致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同一性和不断繁荣创新。现以史前玉器文化为例,它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史前文明的地域文化形式之一。仅从我国各地出土史前玉器文化来看,尽管当时中国内部地域环境有所不同,但是各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祭祀用的玉器材质是以阳起石、透闪石为主要成分的闪石玉(和田玉)为主。而且许多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和玉器在造型、纹饰、功能、用途上也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折射出在中国各区域的原始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艺术、生产力水平的同一性。而且这种传统的玉石文化流传有序,经漫长的历史演变传承至今,形成了目前绚丽多彩的中华玉石文化。???

红山文化玉斧??

良渚文化玉斧

齐家文化玉斧

龙山文化玉斧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阶段,许多朝代在行政区划上始终坚持“山川形便”?的原则,将山脉、河流作为划分各行政区的边界。这样就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也与经济区、文化区基本一致。从文化地理角度分析,文化区的地域特征取决于当地的人文环境、生产方式和自然环境三个要素。人文环境中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则是维系一个民族或政权的重要精神纽带,这种人文环境取决于当地的生产方式,它对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而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则取决于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环境。因此,中国各区域间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各区域文化特色不同的关键所在,派生出既有历史痕迹又有地域特色的松辽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闽台文化、西北黄土高原文化、新疆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等区域文化模式。这些区域文化所反映的本区域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正是几千年前的中国各种史前文明基因长期沉淀和传承、演变的结果。

??几千年来,中华大地内部的各个地域经常以战争与和平的方式,充分进行着社会、经济上的互动和文化交流,最终使包括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形成了和睦的大家庭。正是中华大地内部各区域间的各种互动,才使得中华文明不断汲取各种养分而充满活力,变得枝繁叶茂。

天津市地理学会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qishia.com/ysyt/7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