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开幕来西安博物院了解璞玉的成器之路

陕西传媒网讯(记者王瑛)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就已从普通石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礼”的化身,之后更是渗透到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5月18日,为了庆祝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博物院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琢·磨——璞玉的成器之路”展在西安博物院开幕,一块块质朴的原石和一件件精美的玉器,将数千年间,古人与玉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古人对玉的理解比较宽泛,水晶、玛瑙、珊瑚、琥珀、煤精、绿松石、青金石、滑石、萤石、玉髓等颜色、质地各异的石头都可称之为玉。从现代矿物学角度来说,玉分为硬玉和软玉。硬玉就是缅甸玉或翡翠,软玉主要指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类,因其化学成分不同而呈现出各种颜色。然而玉石虽然有着美丽的本质,在开凿之初,却仍与璞石无异,只有在经过能工巧匠的琢磨雕刻之后,才能华丽蜕变成美玉,作为永恒的艺术品流传至今。

本次展览遴选西安博物院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珍藏的组玉器,通过“璞玉浑金”、“琢玉成器”、“美玉如斯”三个单元展现玉器的制作工艺,讲述璞玉成为美玉的蜕变之路。在众多展品中,几组西周玉鱼和玉鸟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注意,它们分别以近乎相同的形制和花纹三两成组,据了解,这是古代工匠的两种工艺手法,他们先在一块玉料上加工完成器物的轮廓形状,再将其一剖为二,成为两件大小、形制相同的玉器。有时为了省工省力,会将玉件分切成薄片进行加工。这样制作出来的玉器不仅形状一样,色泽纹理也相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种方式加工出的玉器都具有玉质纹理相同、切割线吻合等特点。

“君子无故玉不离其身”,贵族妇女亦是“环佩叮当”。美玉之上的一笔笔刻痕、一道道磨迹、一处处纹样,都体现了工匠们对自然的感知、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领悟,体现了融于其中的“人的精神”。展览力图体现隐藏于物质背后的工匠精神,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神,让观众了解古人爱玉、惜玉的理念与琢玉的过程,为公众认识中国玉文化打开全新视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qishia.com/yskw/10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