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6417_0.shtml
中国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时代经过上万年的发展进步,至清朝达到顶峰,特别是乾隆期间,经济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玉器的制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乾隆时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
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亲自考订,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为南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为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中国玉器中常见的礼玉和佩玉。这些玉器的装饰很有当地文化特点,有些在器壁上镶嵌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等各色宝石或玻璃;花纹装饰多为植物花叶,以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用异色宝石嵌现动物眼睛等。除了这些装饰手法,还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
目前我们所见清宫所藏痕都斯坦旧玉有两种,一种为当年输入,另一种系宫内工匠仿制,称“西番作”。
清乾隆时,内务府设立了专门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苏州的专诸坊也有仿制。这些“西番作”玉器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复制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胎体透薄的优点,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这些中西结合的玉器直接影响了中国玉器的制作风格,近现代玉器炉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装饰纹样是西式的,犹如中西结合的民国家具,正说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响力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新疆地方官吏与部族首领向清官进贡了大量的伊斯兰风格玉器,当时称为“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为南亚古国名,位于古印度西北部,包括今日的巴基斯坦和印巴交界地区。清代中叶经新疆流入中国的所谓痕都斯坦玉器应包括3个来源:一是北印度地区雕刻的“印度玉”,二是土耳其地区的“土耳其玉”,三是新疆玉工在当地雕刻的玉器。上述3个地区均信奉伊斯兰教,其玉雕的风格相近,因此,现在统称之为“伊斯兰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分为盛食物用的器皿和杂器两大类。盛食器有碗、盘、杯、壶、盒、罐等,杂器有笔、灯盘、香炉、古兰经架、剑把、火药筒、镜等。所用玉材是透闪石、阳起石质软玉,与中国新疆玉玉质相同。玉石多为青色、白色,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痕都斯坦玉器的雕造具有鲜明的特点,造型多用圆体,常用自然的花卉果实和动物形象设计器形,形式活泼多变。器上以写实的花卉果蔬题材为图案装饰,尤以莲枝和茛苕纹为多,莲系陆生的西番莲和铁线莲。此外如菊花、葵花、桃实也常见。器物多雕耳和足,耳或柄一般作枝叶花果形,足下雕成花状,设计精美。
痕都斯坦玉追求玉材纯净的美,一般一器一色,没有俏色做法,但部分玉器嵌饰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各色宝石或玻璃,呈现出典型的阿拉伯灿烂华丽的装饰风格。玉器的雕工与中国传统玉雕差异较大,痕都斯坦玉一般极薄,花纹多采用剔地阳纹,所有隐起花纹,都磨去琢磨痕,显得特别圆润。该类玉器原来无铭文。进入中国后不少在清宫造办处被加刻了年款和御制诗。
痕玉即痕都斯坦玉器的简称。痕都斯坦玉雕具有强烈的伊斯兰艺术风格,碾琢工艺多采用掏料法,将玉料掏成薄坯,再施以雕花。其主要特点为:器轻体薄,文饰隐起,打洼技术精准,写实性强,生活气息浓烈。痕玉在中国出现,首先见于乾隆时期的清宫档案中。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间,平定准回叛乱,收复新疆以及屯墾期间,清军将领陆续呈贡了当地贵族的玉雕器皿。乾隆珍爱不已,并引发了朝野上下的极度追捧。乾隆除了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获取之外,他还命宫廷玉工刻意仿制。为此当时的内务府造办处还专门设立了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作坊,所仿之器不但保留了痕都斯坦玉器的基本特征,还在其制造工艺中注入了中国传统的皇室制玉特点,大量运用“镶八宝”技术,将各种各样的珠宝镶嵌在玉器之上,更加显现出痕都斯坦玉器的华贵气质。但由于乾隆以后制造痕都斯坦玉器的玉料中断,加之进贡入宫越来越少,使之不再行销中国,痕都斯坦玉器也渐渐不再为人所知了
交流、定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