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农药肥料真假查询,请点开“服务”在农药查询或肥料查询中进行
提高单位面积收益,是种植户的心愿,也一直是科研攻关的课题。
为提高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关键技术到位率,发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增产增收优势,5月7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此是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四川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制定的这一种植技术首次亮相,标志着大豆玉米间作新农艺正式有了官方指导意见。
从种到收,多维度呵护玉米大豆间作《指导意见》根据不同的生态区气候和生产特点,从选用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机播匀苗、适期播种、调肥控旺、防病控虫、机收提效等八个方面,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了技术指导。
在扩间增光方面。实行2行玉米带与3-4行大豆带复合种植。西南和西北地区,玉米带宽≤40厘米;相邻玉米带间距1.8米,种3行大豆,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0厘米。黄淮海地区,玉米带宽≤40厘米;相邻玉米带间距2.2-2.3米,种4行大豆,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5-70厘米。
一些地方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情况,图来自网络
在缩株保密方面。根据土壤肥力适当缩小玉米、大豆株距,达到净作的种植密度,一块地当成两块地种植。西南地区玉米株距13-14厘米,播种密度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株/亩以上(按90%计);大豆株距10厘米,播种密度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株/亩(按85%计)。黄淮海地区玉米株距11厘米,播种密度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株/亩(按90%计);大豆株距10厘米,播种密度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株/亩(按85%计)。西北地区玉米、大豆单粒穴播或双粒穴播,玉米株距12或24厘米,播种密度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株/亩(按90%计);大豆株距8或16厘米,密度粒/亩,有效株数力争达到株/亩(按75%计)。
在良种推荐方面。《指导意见》指出玉米选用株型紧凑、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高产品种,共有9个品种获推荐。西南地区可选用仲玉3号、正红6号、川单99等;黄淮海地区可选用农大、豫单、纪元、登海等;西北地区可选用迪卡、丰垦等。大豆选用耐荫抗倒、宜机收高产品种,有8个品种获推荐:西南地区可选用南豆25、贡秋豆5号、滇豆7号等;黄淮海地区可选用齐黄34、石豆、石豆、郑豆等;西北地区可选用中黄30等。
而针对机械化种收方面,《指导意见》也给出建议,根据玉米大豆成熟顺序和收割机械选择收获模式。先收玉米后收大豆:玉米可用4YZ—2A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收获果穗,也可选择当地整机宽度在1.6-1.8米以内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果穗或籽粒。先收大豆后收玉米:大豆可用GY4D—2型联合收获机收获脱粒、秸秆还田,也可选择当地整机宽度1.8-2.2米以内的大豆联合收割机实施收获。玉米大豆混合青贮:在大豆鼓粒末期、玉米乳熟末至蜡熟初,可用4QZ—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同时收获玉米与大豆,然后用YK青贮打捆包膜一体机完成打捆包膜作业并堆放青贮,或直接压实、密闭贮藏于青贮窖中。
一亩地当两亩地用,助力缓解大豆缺口支持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是国家近年年一直在推动新农艺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板块,还其中专门提到,“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近些年大豆需求量增加较快,产需缺口也不断扩大。去年,我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从效果来看立竿见影。当年大豆播种面积1.40亿亩,比上年增加万亩,增长10.9%,提前实现了到年种植面积达1.4亿亩的计划目标。
但限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不可能大幅增加耕地面积用于种植大豆。去年在扩种大豆时,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改种大豆。而随着我国玉米工业消费的增加,当前我们玉米已出现了产不足需的现状。玉米、大豆是同季作物,玉米大豆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在现有耕地条件下,同时有效提升玉米、大豆产能的方法之一。
在西南地区,四川农业大学等联合多家单位历经16年试验表明,这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如果技术得当,不仅能实现鱼和熊掌兼得,而且还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能提高根瘤固氮量10%左右,减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降低病虫发生率30%-50%,农药施药量可降10%-15%,另一方面,玉米产量与单种玉米基本相当,亩产达-公斤,大豆平均亩产-公斤,实现了一亩地当两亩地用。同时,一块地里实现玉米、大豆轮作倒茬,还有利于培肥地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或购买)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