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桑石刻真品假品来源真相:资深考古专家郑超雄研究员率队深入原发地调查过程揭秘
文字来源:课题组文字整理:村长图片:来源网络及由平果县博物馆提供课题组主要专家简介:郑超雄:课题组组长、资深考古专家李富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继先: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甘桑石刻自发现以来,一直陷于真假之争的风波。年4月8日《南方周末》文章《“甘桑石刻”魔幻十年:专家视为假文物,地方政府当成宝》更是将甘桑石刻推向全国人民面前,“甘桑石刻”成了网络热词。其实,早在此文发布几个月之前,资深考古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郑超雄研究员已率课题组解决了甘桑石刻的原发问题。年10月至年元月,应平果市委、市政府的邀请,资深考古专家郑超雄研究员担当组长的课题组深入原发地,对平果甘桑石刻文研究项目展开综合考察,彻底厘清、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首次披露调查过程——真相揭秘之一:解决了甘桑石刻文来源地的问题1.首先,解决原始现场指认人系孤证的问题课题组在查阅先前的资料发现:传说中见过平果甘桑石刻文的人数甚多,最早是出自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再者是百色市及各地众多的奇石爱好者和古玩商,然后是各地的甘桑石刻文研究学者;但经过此次多人次的寻访调查,他们都没有亲自在原始发生地捡到过刻字石片,最后的全部指向都仅仅是平果马头镇那厘社区板可屯村民潘荣冠1人。在资料中宣称在地表发现了数百上千片的甘桑刻字石片,仅有这样的孤证,在学界是没有说服力和支撑点的。必须有更多的人指证自己在原发地捡到或见过原始刻字石片,才能真实确定平果地区是甘桑石刻文的来源地。为此,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经过寻访调查和实物观察,有多名证人反映他们在传说发现甘桑石刻文的原发地区域亲眼见过刻字石片:(1)农经强,男,75岁,高小学历,退伍军人,务农,住址:板可屯。他说“村里是年分田到户,我清楚的记得是年我清理承包地时挖得过一块约6*7公分的有字的石片,当时不知道价值就把它扔到发现处旁边的水沟回填了。”12月6日下午,农经强带领课题组和市博物馆的同志到指认地点挖掘,但历时2天没有找到。(2)农经府,男,55岁,初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他说“我家承包地以前有一块大型的刻字石片。从我父亲起几十年来都是春夏作为拦水板用,秋冬又从水沟放回自家田里保管,以后就被人搬走了。”12月7日下午,农经府在原发地现场向课题组指认了地点。(3)农经仕,男,63岁,初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农经仕说他收藏的6块刻字石片来源内桑屯东南面的“那林”(地名),介绍说第1次是在年3月给玉米施肥时发现,第2次是在年11月收黄豆时发现,第3次是在年春节期间烧田时发现。12月19日下午,农经仕还在现场向课题组分别指认了上述3个地点。(4)农经究,男,53岁,初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他说“我在考古队来之前在‘那林’放牛时,就经常见过你们给我看的这种刻字石片。当时不知道价值,没有捡回家。”12月7日上午,农经究在现场的泉水沟旁向课题组指示了大致的方位。(5)马美镜,女,54岁,初中学历,务农;夫莫经忠,男,54岁,高中学历,务工;住址:外桑屯。马美镜于12月26日中午向家访的课题组反映,她丈夫年在甘桑放牛时捡到过有字的石片,考古队来后,原平果县政府调研员农敏坚见过说是文物要保管好,但现在不知道放那里了。马美镜只向专家组出示了她丈夫自认为有价值的“雷公斧”石器1把,说也是在甘桑捡到的。电话远程询问莫经忠,与马美镜前后所反映的情况一致。上述寻访情况课题组认为,依据被访人员的身份、履历,观察其讲话状态及心理分析,受访者说谎的可能性很小。由此,上述寻访结果也基本上解决了以前资料中的原发地现场指认人系孤证的问题。同时,课题组还釆访到其他许多人的证言,对于没有实物出示或者记忆模糊不能到现场指认地点的,因证据不足以完全釆信未录记。课题组相信,随着寻访的不断深入,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人证物证出现。2.调查潘荣冠捡到甘桑石刻文石片的真实性关于社会传说与新闻媒体报道中说最早在原发地发现和最早向古玩商出售甘桑石刻文的人是板可屯村民潘荣冠,课题组也做了大量的侧面调查:(1)杨采全,女,60岁,高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杨采全12月6日上午在甘桑向课题组证言:“潘荣冠是我们板可屯的人,家里很穷。但十多年前我却亲眼看见潘荣冠这个青年仔人穷不劳动,整天在‘那林’地点东看西看像找东西,当时我们都认为他是傻子,现在才知道他是寻找刻字石片。”(2)韩美泉,女,60岁,高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韩美泉12月6日上午向课题组证言:“我知道村里的潘荣冠很懒不劳动,看见过他经常在‘那林’附近东翻西翻找石片,见人也不说话。”(3)周英武,男,54岁,大专学历,板可屯教学点小学校长。周英武12月7日上午向寻访的课题组回忆:“潘荣冠年小学毕业前是我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前五,较聪明。?年间几次拿甘桑石刻文找我辨认,第一次拿来1片,第二次拿来2片(我收藏了其中1片),第三次又拿来几片。第一次时潘告诉我是在甘桑的甘蔗地捡到的,对此我认为潘没有讲假话。”周英武向我们讲,他当年收藏的1片甘桑石刻文因经历多次搬家已经找不到了。(4)冯海华,男,百色市奇石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古玩商。冯海华在12月27日上午向寻访的课题组说,“年9月某天潘荣冠无意中来到我店,询问我是否收购他带来的数块有古文字的石片,我便给了他几百块钱买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潘荣冠。为了探究物品来源真实性,同年下半年我几次到过甘桑石刻文原发地和潘荣冠家里观察,认为他没有造假的条件。在-年间,潘荣冠陆续过来按照元/片的价格将有古文字的石片卖给我,总数约有几十片。年左右潘荣冠还拿过2块石片给我看,要价4、5千元/片;又拿过一块象石铲的要价7、8千元;我认为是真品,但因价高我没有收购,之后便没有接触潘荣冠。这些年我知道有大量仿制品流向古玩市场,就不再收购甘桑石片了。我收购潘荣冠的石片的流向,主要是按照7、8百元/片转让给百色学院李姓学者、云南香格里拉的李姓学者。”据课题组从其他渠道了解,除了冯海华之外,还有多名古玩商人和研究者也直接向潘荣冠收购了甘桑石刻文。(5)陈绪松,男,平果远航藏友俱乐部会长,古玩商。陈绪松向我们介绍,他是做奇石收藏的;作为平果最大的收藏家,在藏友圈内得知市面上交易的甘桑石刻文价高且多有造假,所以不敢收购。对以上的寻访调查课题组认为,这些信息所反映的是:A.最早发现甘桑石刻文信息的时间是农经强自述的年。B.甘桑石刻文流向社会的时间不晚于年,并延续至今。C.社会上认识甘桑石刻文买卖价值的时间早于平果市政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