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患儿,男,2岁6月,因「排稀便3天,抽搐2分钟」入院。
现病史:患儿3天前受凉后出现排黄色稀水样便,无粘液脓血,约2次/日,每次量较多,初伴有呕吐胃内容物1次,非喷射性,无咖啡色样物,无发热,无咳嗽,无流涕,未正规诊治。
今早患儿突然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凝视、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抖动、意识丧失,无口吐白沫及发绀,无大小便失禁,无伴发热,持续约2分钟后抽搐自行缓解,神志转清,家属重视,遂至我院就诊。患儿自起病以来,胃纳欠佳,精神、睡眠可,大便如上所述,尿量可。
既往史及个人史:患儿既往体健,否认既往抽搐病史,否认头部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生长发育同同龄儿。
查体:T37℃,R24次/分,P次/分,BP86/58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营养中等。全身皮肤未见皮疹,无干燥,弹性可。双侧眼窝无凹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
口腔黏膜光滑,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四肢末梢暖,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秒。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3.6×10^9/L,NEUT%49.9%,RBC4.19×10^12/L,HGBg/L,PLT×10^9/L;二便常规未见异常;C-反应蛋白6.59mg/L。
电解质、血糖、肝功能、心功能、脑电图未见异常。
粪便A群轮状病毒定性试验(+)。
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未见异常。
分析:
1.患儿病程中出现抽搐,为除外颅内感染,遂予完善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均未见异常,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结合患儿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腹泻、呕吐),伴无热惊厥,实验室检查电解质、血糖、脑脊液、脑电图正常,轮状病毒(+),考虑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
最后诊断:1.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2.轮状病毒肠炎。
治疗:予预防抽搐、补液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护胃肠道黏膜、调节肠道菌群、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支持治疗。
轻度胃肠炎伴惊厥(CwG),又称为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上多见于抽搐伴有轻度急性胃肠炎症状,并且既往身体健康,无脑膜炎、脑炎、脑病的患儿,可伴有轻度脱水、低热,通常无中重度脱水,无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病程中发生一次至多次惊厥。
一、病因
病毒或细菌感染以及由感染介导的免疫机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与CwG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最多见。
二、临床特点
1.本病秋冬季多见,多发生于轮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以秋冬季多见,多集中在10~12月份及1月份。
2.本病多发于既往健康无惊厥病史的6月龄~3岁的婴幼儿,大多为首次惊厥发作,多表现为无热惊厥,部分患儿可有低热,体温一般<38℃。
三、临床表现
1.轻度急性胃肠炎症状:腹泻(多为水样泻)、非喷射性呕吐,可伴有轻度脱水,但无明显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2.惊厥:多表现为无热惊厥,也可伴有低热(体温<38℃),可以被疼痛、哭闹所诱发,发作形式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或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面性发作,惊厥持续时间一般为30秒~3分钟,大多小于5分钟。病程中可发生一次或多次惊厥发作。
3.发病前后精神运动发育正常。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粪便常规因感染病原而异,尿常规正常。
2.电解质、血糖、肝功能等生化检查正常。
3.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
4.多数患儿粪便可以检测到轮状病毒。
5.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无异常放电。
6.影像学检查:大部分病例头颅CT、MRI检查未见异常。
五、诊断标准
1.既往健康的6月龄~3岁的婴幼儿;
2.轻度胃肠炎伴无热惊厥,可有轻度脱水,但无明显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3.惊厥在一次病程中可单次或多次发作;
4.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
5.血清电解质、血糖、脑脊液检查正常;
6.预后良好。
六、鉴别诊断
注意与热性惊厥、癫痫、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脑病、屏气发作、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出血及缺血性脑卒中等鉴别。
七、治疗
本病是自限性疾病,是一短暂发作的良性过程,只需要在急性期治疗即可。
1.对症支持治疗:保持安静,预防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保护胃肠道黏膜,调节肠道菌群,止吐泻等对症处理。
2.止惊:首选地西泮,剂量0.1~0.3mg/kg,静脉注射,速度不超过1mg/min,单次剂量多能控制惊厥发作,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现象。也可以选用苯巴比妥,剂量10~15mg/kg,肌注。
八、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精神运动发育多正常,无明显后遗症,几乎无病例发展为癫痫,没有必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
编辑:兔子妍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合作:tuziwangy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