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夕
再过不久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在现代人眼中已经是东方情人节的它,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来自湖南的传说
如果各位看官中有来自湖南郴州的小伙伴,想必会比较熟悉“神话”和“仙人”。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内就被称为桂阳。
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传说中有个叫成武丁的,又名成仙公,乃桂阳郡临武县乌里人,异人传授丹药食之得道,后仙化。就是此人第一个提到了“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
梁朝吴均《齐谐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千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作者提到成武丁向弟弟说,织女将在七月七日过河到牵牛那里,而且一去三千年。
竟是汉武帝的生日
当然要只有民间的传说故事,“七夕”这节肯定流传不了多长久。巧合的是,汉武帝于乙酉年(公元前年)七月七日诞生在漪兰殿,因此七夕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以及整个汉代都是一个重要的庆祝日。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一层神话的光环。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七夕甚至被正式定为国家节日。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为形成定制的节日,可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广。
百姓苦,故事苦
朝代更迭,百姓的生活随着改朝换代而变迁,汉朝不再,七夕也从宫廷庆典变成了民间爱情故事纪念日。经专家考证,在南北朝时期,国家分成南北两国,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因此牛郎织女分隔两地的悲情故事格外受到百姓的同情,一传十,十传百,内容越传越丰富,许多文人墨客都借其抒发情感。
南北朝以后,唐朝时代国家繁荣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跃升,因此苦情故事变得更加戏剧化,牛郎织女由“被迫拆散的夫妻”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更成为了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
百姓甜,故事甜
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
唐朝世人张泌的《妆楼记·吉庆花》中记载:“薛瑶英于七月七日,令诸婢共剪轻彩,作连理花千馀朵,以阳起石染之。当午,散於庭中,随风而上,徧空中如五色云霞,久之方没,谓之渡河吉庆花,藉以乞巧。”唐朝宰相的一位宠妾用阳起石染轻彩,制作连理花上千朵,中午时散洒庭中,随风飘起,宛若彩霞。
不仅白天如此浪漫的庆祝,晚上亦是张灯结彩,列花果酒炙,设坐以祀牛郎织女星。宋代人们每到七夕,就将牛郎织女制成的人偶形象摆桌供奉。此种风俗到明代仍很盛行,除了泥制人偶,更有木制与金银制。清代七夕民俗活动除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祭祀供奉,还增加了《天河配》、《长生殿》等节令戏剧的演出,使七夕成为娱乐性更强的节日。
而时至今日,七夕的传统民俗活动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节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试想让现代人去祭祀供奉,跪拜双星,肯定会有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在这天,人们更多的是会去追求心目的爱情,释放对爱情的向往,亦或珍惜眼前人,让身边人感受爱意,给TA安全感。
作家林清玄曾讲过一个关于他爸爸的故事。在他小时候,爸爸去较远的地方办事,中午在当地吃到一道异常美味的肉羹。但那时候没有打包盒,他爸爸为了能把好吃的肉羹带回家给老婆孩子尝尝,特意到附近的五金店买了一个铁锅,转回小吃摊装上肉羹,用草绳绑好提着铁锅回家。
那时候的路颠簸不平,平时坐车都会晕车,这次还提着一锅肉羹。他爸爸担心汤汁洒出来,就全程将锅夹在双腿间。但即便十分小心,等他到家的时候,肉羹还是洒出了一半。可正是这半锅肉羹,让林清玄深刻地感受到爸爸珍贵的爱意。
一段关系中,多了解,多沟通,多表达,才会有多一分对对方的信任与一直走下去的勇气。古代的人们将抒发感情的机会定在七夕节,而现代人只是将其现代化了而已。
爱,是需要用行动表达的。一个人值不值得深爱,不要只听他对你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这个七夕,为爱的人送上爱的表达。
钻石之所以受人喜爱,不仅因为它璀璨闪耀,更因为它代表的爱情——
钻石是人们心中对爱情的形象向往,
是坚定与忠贞,
是牵手一生的勇气与执着,
是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心安。
公主方钻石戒指
买家返图
椭圆钻石戒指
更多钻石戒指
可添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