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高血压是症状,未病先防,远离潜

世人一听高血压,就默认要吃一辈子降压药了,这个思维定式已经形成,俗不知血压高这个症状,在初期甚至中期是可以用中医根治的。

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某些慢性病之所以是慢性病,只是单纯地没选对治疗方向而已。

对血压的认识与治法

早期高血压是因为小血管的末梢循环不好,导致血流受阻,阻力增大,那血压自然会升高。循环不好的来源在哪儿呢?比如血管内的垃圾代谢物过多,中医上把这些垃圾代谢物叫做痰浊、痰湿、瘀血、气滞等。而这些在现代医学上可以与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试想下,粘稠的糖水如何在血管内顺畅地流动呢?

当然,虚弱也可以导致高血压。比如我们气虚,导致推动血液无力,引起血液累积、循环缓慢,这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这些患者会伴随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所以治疗起来,就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方法。如果有痰湿、瘀血,我们就豁痰化瘀;有气血虚弱,我们就补益气血。这便是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中医治好高血压,帮助患者停服降压药的临床案例数不胜数,多说无益,跟大家分享近期的两个实际例子:

高血压案例分享(一)

患者:宋某,男,40岁。

主诉:自年发现血压升高,均水平为/90mmHg,服用缬沙坦日1粒治疗,维持于/80mmHg。糖尿病史,服用二甲双胍早晚各3粒,可维持血糖7-8mmol/L,药后犯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升高,服用阿托伐他汀日1粒治疗。

现症见:平素多饮,上身自汗,入睡困难,食不节则腹泻,于空气混浊环境则胸痛。腰痛,头发稀疏,不耐受寒热,性功能低下,偶有头晕头胀。舌暗红偏红,两侧分布唾液线,苔淡黄,脉左弦滑,右弦稍弱。

中医辨证:消渴,厥阴病。

处方:初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山药、茵陈、阳起石、地龙等)后期以镇肝息风为主。

随访:每周服药5日,调治近2个月。血糖,血脂均恢复正常水平,血压稳定于/90mmHg。先后停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随访1月,症状稳定,未见指标反复。

高血压案例分享(二)

患者:刘某,男,38岁。

主诉:3年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低压偏高,刻下血压/mmHg。平素雨天左侧偏头隐痛,偶有胸部隐痛。鼾眠,因工作原因睡眠时间短。纳便可。舌暗红,舌下络脉增粗,苔淡黄稍厚,脉弦滑。

辨证:头痛病,高血压病,湿瘀互结型。

处方:以四妙散合黄精四草汤加味。

随访:服药2周后,平均血压/90mmHg,无明显不适,嘱保持充足睡眠,饮食少油盐,后续以中药颗粒剂调理。

年轻人高血压多以痰、湿、瘀阻滞有关,血液循环不佳导致血管内压力升高。治疗多以祛湿、化痰、活血为主。常用方药包含四妙散、龙胆泻肝汤、黄精四草汤、血府逐瘀汤、四苓散等。

老年人高血压多以阴虚阳亢为主。肝肾不足、肝阳上亢,水不涵木而导致血压升高,常表现出上盛下虚的症状,如上半身头晕头胀,口干口苦,脾气暴躁,目睛赤痛;下半身腰膝酸软,腰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治疗多以平肝阳、息肝风、补肝肾为主,多以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加减。

此外,保持良好且规律的睡眠尤其重要,阴虚阳亢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类型,昼不精夜不瞑,阴阳失调,阴虚阳亢,同样或导致血压波动。从西医上解释,紊乱的睡眠导致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异常,进而导致血压波动。

早期,年轻患者群体的三高,在服西药时间不长久的情况下,通过中医调治,并注重生活饮食调摄,大多可恢复正常水平,避免终生服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qishia.com/ysyj/11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