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上下五千年,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人着实不多,秦始皇算一个;以今天来看,代表“秦始皇”功绩的除了兵马俑就是万里长城,但专家说还有一个,那就是“长生不老”。了解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秦始皇”不仅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还是第一位敢于动用国家力量追求“长生”的帝王,甚至把朝廷都搬到了地下;当然,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仙也是一个典型例子,那么现实中究竟有没有“长生不老药”呢?如果从“科学”角度去看,现实中只有“长寿”,绝无“长生”;但在年的时候,专家在一座古墓中真的发现了“长生不老药”,但却不能吃。
这里先把“长生”简单介绍一下。当然,站在科学的角度去说,现实中不可能存在“长生不老”;而从另一角度去看,“长生术”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其意义非凡。如果以“秦始皇”为节点,那时候还没有道教和佛教之说,研究长生的人则称之为“方士”。某种意义上来说,“方士”在历史中的地位尊崇,先秦时代则代表着“得道飞升”和“长生不老”;这类人大概又分成两种,一种“得道”即拥有“法术”,其代表就是“点石成金”,另一种人则专门研究“长生”,以炼制丹药为主,因此又被世人称之为“炼丹术士”。
如果将历史时间划分,自春秋战国,再到东西两晋,近千年都是“术士”最为兴旺的时代;这一时间段内,“秦始皇”仅是痴迷“长生不老”的君王代表而已,诸如汉武帝、东西两晋的各代统治者,他们对“长生”的痴迷同样达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步,尤其是东西两晋,几乎是群民追求“长生”。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要问了,既然这么多人痴迷,“长生不老药”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以“葛洪”为依据,这位葛洪可不是一般人物,他乃是东晋时期著名“仙师”,双修内外两丹,金丹、炼金、点金、黄白之术等无不精通;也正因如此,当时他被推上了时势的最高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对“葛洪”无不崇拜,其中也不乏王羲之和高崧这样的当世名人。
“葛洪”即为得道高人,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垂于青史,因此也曾著书立传;在其中的一本典籍中,“葛洪”详细记载了他的炼丹配方“金丹以‘朱砂’最上,次之黄金,次之白银”。这里写的就很清楚了,所谓的“金丹”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长生不老药”了,其主要材料竟然是“朱砂”为上品,甚至还包括黄金和白银;这些材料做成“长生不老药”,在今天看来着实匪夷所思,但在年的时候,考古专家在一座古墓中真的找到了一小瓶“长生不老药”,经过化验也证明了“葛洪”的理论。
年,考古专家在南京发现了一座东晋时期的“贵族墓”,稍显遗憾的是,此墓已被多次“光顾”,到如今留给专家的文物已寥寥无几;失望之余,专家在棺椁的一角发现了一个小瓷瓶,轻摇之下似乎里面还有东西。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这件“瓷瓶”在今天看来谈不上精美,那是因为晋代瓷器还仅仅是发展初期;不过放在当时来说,能拥有如此小巧玲珑且色彩圆润的器物,足以证明墓主人生前的尊崇地位了。当然,这件小瓷瓶的口是被封起来的,且历经多年的岁月,如今想打开并不容易;因此专家兴冲冲的跑回研究所,利用更为精密的现代机械才得以完好无损的打开。
按常理推断,如此“精美”的瓷器,这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东晋珍品,里面装的东西也理应极其珍贵;可当专家紧张的倒出来之后,在场的所有人大失所望,竟然是一小堆褐红色的粉末,里面还夹杂着几个小“圆球”。虽然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但专家还是认为这些褐红色的粉末最初形态就应该都是一个个“小圆球”,但经历了多年的氧化,这才变成了如今的粉末状;以“圆球”状推测,这些应该是东晋时期丹、丸之类的药,很可能还是墓主人生前的挚爱之物。
为了搞清楚这堆粉末是什么,专家又取样进行了化验;其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泵”,再直白点说,这就是古人口中的“朱砂”了。一听是“朱砂”,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起来了,原来这些红色粉末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要问了,既然确定这是“长生不老药”,专家为什么不赶紧试吃一下,说不定真能“得道升仙”呢!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以如今的科技来看,世上仅有“长寿”,绝无“长生”;再说这堆红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泵”,在今天看来属于重金属剧毒,别说“得道升仙”了,就是人的皮肤经常碰触也会有不良反应。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如此剧毒,难道古人真的不知道吗,为什么还如此信奉和崇拜?这还要从当时的流行元素说起,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古之王侯贵族,尤其是东西两晋最为沉沦,甚至奢华攀比,慵懒为美;以今天的心理学角度去看,这就是一种“变态心理”,轻则慵懒空虚,重则厌世轻生。既然贵族风行如此心态,寻求刺激以填充心理空虚就成了必然结果,其代表就是著名的“五石散之害”;而所谓的“长生不老药”,据史料记载,人服用后会觉得飘飘欲仙、神情恍惚,外人看则是四肢抽搐,口舌流津。
“飘飘欲仙”自然就成了“得道成仙”的表现,而“四肢抽搐”则变成了与“仙人”沟通的方式;在今天看来,这些表现都属于“病态”,轻则如此,重则毙命,绝对是不能吃的,专家称之为“长生不老药”也仅是从历史角度去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