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扁平疣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12967.html
本周日(5月23日),由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主办,山西柯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大益茶坞城南路店)承办的“大益情·春风无限——石云诗书展”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
石云,原名任建国,别署易简、枣庐,年生,山西太原人。自幼受家乡名士启蒙,喜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古诗词和书画情有独钟,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董锦璋、梁归智、李元茂诸先生。著有《周鼎唐香清韵袅——古典文学赏会》《石云诗草》《石云诗书》等。其诗文散见于巜诗刊》《中华诗词》《草堂》《扬子江》《黄河》《诗潮》等刊。冯其庸评价曰“读石云先生诗,在晋唐之间。有古意而无今人俗笔,是为难得。夫诗者性灵之外宣也。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举世几人能到?今予得此古音,实称大喜,真空谷之也。”有“月满耕山”“春风无限意,一夜到君旁”“一丸凉月照空山”等诗句名世。
石云先生曾举办大型个展“月满耕山—-石云诗书展”、“江山行吟—-石云读画诗书展”、“与山水近—-石云诗书展”。
石云诗书赏析
石云《读马远空山月照图》读后
苍苔点点石生寒,
古木萧萧幽鸟单。
万象茫茫谁解意,
一丸凉月照空山。
孔令剑:
石云先生先后作“读画诗”百余首,愚以为,此乃先生“书”“诗”“画”三艺相得益彰之重要一环。能书,能诗,就可书自作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能作读画诗。不但诗与画,能示意于一笔一划之中,而且由自作诗,亦可作出绝妙画。只是,作与不作,三者都有合一之预见。
此类诗作,尤喜《读马远空山月照图》一首。诗中“苍苔”“寒石”“古木”“幽鸟”“凉月”“空山”等六种,每一物象都令人有探究深意之感,而石云先生使诸种并置,简洁自然,一体浑然。其中,前四物渐次走向高处,也可说从实走向了虚,“万象茫茫谁解意”句顺势得出,此“谁”亦物亦人,总不过“万象茫茫”都交付,无非是“凉月照空山”!可贵的是,此诗令人慨叹中,却又多了几分内心之毅然。最起码于我如是。
--------------------------------------------
石云《梦芦花》赏析
蓝天日冷泛青光
玉屑寒芦敲梦窗
洗尽尘心乘月去
桂花树下煮茶汤
杨新中:桂花树与茶汤,都是表面托词!不要粗浅解读石云先生:喜欢田园。在我看来,桂花树与茶汤,只是道具,真正的幕后由信仰—没错,孤独、执拗、骄傲与决绝的信仰—掌控着石云先生的只身远征!这信仰就是众人趋弃的忠诚坚守!蓝天、冷日,更有芦花仙子。齐了,一场早布局好的貌似浪漫,实则苦笑的助攻。同时,这坚守是骄傲的,狠的:把自己置于险境!当然,石云怎不知这远征的孤苦?当然,石云他怎会在乎这些苦?
--------------------------------------------
石云《喜雪》赏析
玉尘凝盼已多时
老树痴痴伸瘦枝
忽见茫茫山裹白
相逢拱手意相知
金春平:宛如对恋人的朝思暮想,玉尘的“凝望”与“企盼”,赋予苍莽大地以纤弱女子般的动作、情态、神韵和心绪,渴望而不可言,焦灼而不焦躁,这是含蓄而内敛的伊人形象的公共美学对皲裂大地的赋格;宛如对浪迹异乡的亲人的思慕与渴盼,慈父以布满纹理的臂膊与微含泪水的目光凝目远望,无奈而忧伤,无声而悲情,这是传统的父亲形象与老树形态的神韵通灵。皑皑白雪的忽然降临,犹如恋人的归家、亲人的归乡,将恋人无声的期盼、亲人沉默的思念,化为相逢时的欢愉与喜悦,无需赘述与言表,在彼此的拱手与凝视中,化为白雪、大地、枯树、万物的喜乐重逢与相拥。由此,石云以诗意的联想和拟人的修辞,完成了一次对自然物候与大地万物之间隐秘情感的叙事。
--------------------------------------------
石云《横笛夕阳》赏析
夕阳西落幽山远,
万里江波老眼迟。
依岸横笛肠寸断,
兰舟可否渡相思。
宋耀珍:现代诗的写作强调现场感、表达当下,现场与当下有两种,一种是眼前的、身临其境的,一种是心理的、心灵感知的,此其一。其二,现代人在表达现场与当下时,可以借用古体诗的形式。因此,书法家石云的诗,可以视为古体诗形式的现代诗,而且,他偏于、善于借助古典意象营造心灵意境。比如这首七绝《横笛夕阳》,一幅黄昏时分江山陷入渺茫,一个满怀惆怅的人伫立岸边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凄切的横笛声,唤起一片模糊的弥漫于天地之间的悲伤情绪。此景此情,何尝不就是某个时刻你、我的心灵境遇?--------------------------------------------
石云《咏龙山桃花》赏析
玉琴复奏龙山雨
香墨云亭几盏茶
好景氤氲随处有
笔前先落野桃花
《咏龙山桃花》志异
黑豆
阳春三月移步龙山,石云先生心中无异早已春暖花开。登高望远时,恰又春雨曼妙,于人于景于物,无不是天意使然。以琴音拟雨声,足见诗人心境,是何等恬静何等情怀。身在云亭,品茗泼墨,与山与雨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一副写意水墨画。因雨而岚,因岚而景,人在景中,人景合一。朴素的诗味,悠远的意境,竟是盎然扑面。清新之际,落墨先睹桃花红,确为神来之笔。桃花虽好,不过数日,竟不知诗人是在感慨万物的灵性,还是生发内心的自我慨叹。
------------------------------------------
石云《云边》赏析
云边闲坐客
闭目见桃源
月出尘思散
心空满地莲
张二棍:禅宗有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先生此诗,情即为景,心可容境。十方天地,在一念之间,生生不息,悠忽来去。
你我皆为云边客,云是一朵朵烦恼,也可以是一柄掠过烦恼的拂尘。桃源可以是曼妙来世的理想,也可当做狰狞现世的欲望。
无所谓了,石云先生人到中年,写小字如扛鼎,赋短诗以长征。他是澄澈之人,懂得把自己轻轻让出来,让给出云之月,让给无根之莲。这澹月,这清莲,是他的别业与法身,是一个文人在这片喧嚣中,无处凭栏时的三俩亲朋与知己。
------------------------------------------
石云《山梦》赏析
久在红尘做梦痴
移山居水卧松枝
高秋独坐深山里
黛瓦檐前看雨丝
吴炯:
此诗传达了作者山水田园的梦想,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不生僻,不用典,而传达的意味清新雅逸,引人入胜。
古人言秋多悲苦,作者高秋独坐深山里,檐前看雨却写出怡然自得之状。卧松枝点出作者高洁的品质和梦想。高秋独坐,檐前看雨还有一种居高放旷,雄视独步的意味。
全诗自然脱俗,意境雅逸,引人幽思。
杨敏:
作者一改文学史上的“悲秋”传统,“移山居水”“高秋独坐”,气势宏达。虽有梦得之“我言秋日胜春朝”,但前者平铺,有口号之嫌。全诗两联皆对,不用僻,不用典,但意境深远,隽永清况。而“山梦”一题却道出“黛瓦檐前”也许更是一梦,“红尘梦”中的另一梦,难怪久痴,滋味苦涩,令人唏嘘。
------------------------------------------
石云《咏井冈山龙泉》赏析
扬奔激浪迷幽涧
崇岭洇红接紫霞
锦绣谁裁称妙手
遥天十万杜鹃花
唐依:
这首诗是作者途经井冈山龙泉时,遇见泉水激浪奔腾,目力所及之处崇岭色彩氤氲,在这动静之间,仿佛瞬间置身于一幅气势宏伟的山水画之中,忘情山水直抒胸臆之作。全诗即景起兴,基调欲扬先抑。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寄托了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赞叹与敬畏。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石云先生试图在自然的阴阳平衡之中探索美的永恒价值,如同他的书法作品一样,拙而不媚,体现出一种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方式。只有通过大自然的妙手,方能有满天的十万杜鹃,令置身其中之人,超脱现实的樊笼,与天地产生共鸣。一时美景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在平添万千感慨的同时,作者在赞叹中找寻出了契合自己生命的意境。
-----------------------------------------
石云《山居》诗书赏析
幽林拥小筑,獨卧且临流。
挹酒听清曲,邀风散旧愁。
微霜观古木,细雨摆轻舟。
不为凡尘苦,空心醉壑丘。
张鹏远:
窃以为,古人以五言写山居者,最佳当属王摩诘和温飞卿两位。王摩诘于终南山下辋川别业的半官半隐生活时期,留下《山居秋暝》一诗,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动静相宜幽清明净之景,自然洒脱之情散落于诗句里外,后人一时奉为圭臬,难以超越。温飞卿又有不同,“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以无声胜有声,诗人静观事物细致入微,又信手写来,不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石云先生的《山居》,最佳两句当然逃不脱“微霜观古木,细雨摆轻舟”,观古木而见微霜,摆轻舟而淋细雨,散淡之味与王摩诘可以一比,旧愁与凡尘,又读出王摩诘飘忽的入世出世之况味。此时当是暮秋时分,醉心山水壑丘,也是美事。
《山居》
秋色笼霏雨
丹黄漫野烟
煮茶无友至
独品眼前山
李圆:
眼前是一幅秋雨朦胧的画面,缠缠绵绵的雨丝,漫野弥漫的氤氲。
此情此景唯有煮一壶茶以慰藉心灵。推窗,细雨飘飞润湿脸颊;低头,一人一壶一杯。
身旁炉火上的水已由虾眼蟹眼至鱼眼,涌泉连珠到腾波鼓浪。提壶静置,注水瀹茶。几上已然对杯入汤。
“你来或不来,我都在这里”……举杯品茗、抬头品山,恍惚中,已然不知身在山中还是山在胸中。
-----------------------------------------
石云《登梦山古台》赏析
月白风清上古台
远山如墨隐然来
吾兄莫惜坛中酒
今夜高歌且放怀
古董:
石云先生的《登梦山古台》一诗意境继承了唐诗的浑厚开阔格调。
远山如墨,古台生烟,明月含笑,旅人难眠。对人生的回忆和对人间圆满的愿望,仿佛都收在一帧薄薄的画纸上。总会让人联想起画里的山影,月影,云影,竟唤起缕缕乡愁,在心中烟云凝集,温暖素净,细致真切到一盏油灯,一件蓑衣,一截土墙,一袭晚风。记忆里无限挚爱的一树一屋,放在哪里都不稳妥,都是负累和牵挂,似乎只适合放在一纸乡愁里,而这浓如宿墨的乡愁,连月光和时光也晕它不开,还好有“仁兄”相伴,都是志趣相投,一起“今夜高歌且放怀”吧。所有的人迹雕琢猜忌世故都散去了,扫干净了,清清爽爽,淋淋漓漓,只留下灵性碰撞的馨香。
薄风漫走,明月笑答,高朋举盏,高歌无羁,天上人间的永世和合,是一幅画,也是一句诗。
《登梦山古台》,除气韵高古清逸,又充满人间烟火的温暖安宁。
-----------------------------------------
石云《咏太山红叶》赏析
万木接天宇,
清空合静山。
尘心谁拭净,
满眼色红鲜。
天赋之隐逸
徐建宏
一个人在尘世中行走,总要怀揣各种莫名其妙的感受,时而纷乱无序,时而静如秋水。纷乱并不可怕,最怕难以入静。由乱入静之途可谓多矣,或以舍弃,或以放下,或以专注于细碎琐屑,而最绝决者莫过于了断尘缘,万念成灰,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所谓「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也只有圣贤一般的人物才配得上来抒发,我等凡俗,岂可奢谈?而石云先生以一颗古拙之心,面对漫山遍野鲜艳如火的红叶,一念之间拭净所有,回归寂静。这是天赋隐逸之志在一个人内心的寻常折射,一如陶潜之心远地偏。
-----------------------------------------
石云《秋梦》赏析
秀木幽亭山寂寂
轻烟远水两三舟
谁涂丹叶深深色
梦里清秋不着愁
杜天生:
石云此首小诗虽是古体,但有对古体诗常规悲秋意像的突破。秀木,幽亭,轻烟,孤舟,落叶是中国山水诗画里的常见意象。中国文人偏爱山水意像,乃是山水俱备作为无限精神之载体的最佳选择。石云以往的诗大都以山水为意像,古意满满,有逸隐之品格。此诗不见古诗常见的悲秋,伤秋,叹秋,愁秋意象。诗尾用不着愁点晴,消解了人为情感,模糊了人与自然之界。我只是自然的观察者,而非自然是我情感的渲泄者。所以不必太执念个体的意志和情感,生命个体实是无限宇宙之中百年一瞬的尘埃,动情伤逝乃愚短之扰。至此石云将小诗提升至庄周哲学的超然化境。生命乃遇然,消失实必然。所以放下得失荣辱,消解情感缠扰,乃佛道之精义,也是此诗高妙之处。
-----------------------------------------
石云《五十抒怀》赏析
五十才和风月赋
波涛翻滚不惊心
观花无语谁沉醉
诗得三千更自吟
金汝平:
生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它的阶段性。当一个人蓦然回首,他已不复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过五十,心情剧变。黄昏的苍茫景色,构成了对我们灵与肉的隐喻。有人颓丧,衰败,无奈地叹息,有人则欣然接受另一种新生活开启的可能。枯藤老树昏鸦,不,还有那穿越时间而来的澄明之光。石云为五十而抒怀,抖落悲伤消沉的气息,某种自足性的精神宁静,贯注其中。无语是一种境界,沉醉是一种满足,独吟偶得的诗句,更是至高至深的快乐。中年,它带我们到一个更辽阔更深邃的生命疆域,新的风景呼唤着我们。
-----------------------------------------
石云《读郭熙〈树色平远图〉》赏析
老枝盘曲烟云寂
野鸟飞飞坡石青
最是舟人情味重
茫茫江上暖浮生
吴小虫:
今人读古人之画,一如古人在另一时空阅读今人。石云公儒雅深沉,其书法劲秀、诗作醇厚,互为交织。诗之道,也是书画之道,更是人之道天之道。宋贤郭熙《树色平远图》构图简洁,境界冲远。此诗在简洁中加入了繁复和生动——“盘曲”“飞飞”,于冲远中加入了感情和温度——“情味重”“暖浮生”。在诗法上,此诗的四三字结句法,呈现了两重意境,即:老枝盘曲,野鸟飞飞,最是舟人,茫茫江上。切断后的三字结尾自成一品:烟云寂、坡石青、情味重、暖浮生。而实际上,穿透这短短二十八字,或许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现实中的世界,作者在读画后的某一刻,成为了画中人。
-----------------------------------------
石云《读徐谓》赏析
茫茫天际一孤舟
误入红尘万事休
纸上得来皆是戏
真真假假可安流
铁乌鸦:
石云先生的古诗高古清逸,物我相忘,自成一格,已属不易,但他的古诗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现代人的清醒——即现代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以局外人身份对存在的打量,更为不易!这既是对传统的突破,又是现代意识的僭越,凸现了一个现代人与古诗之间的美学张力。如“孤舟”误入红尘的身份焦虑感,真真假假可安流所流露的尘世荒谬。也许,只有一个胸怀万千气象、参透无常世事的现代人才能书写出这样磅礴浩渺的诗篇!
-----------------------?---------------------------
石云书法作品赏析
“大益情·春风无限——石云诗书展”地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