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以气化论的基础谈药的性味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s://hn.qq.com/a/20161116/037913.htm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这两者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寒以治热,热以治寒,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药物与人体有一个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上,谈所谓的治疗。

1.何谓药性?

性字从心,从生,生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心为可变之物,有性就有情,但是心主性情,所以要明白药性,就必须明白何谓性,何谓心,何谓情?心者,一物之本质也,万物本无心,因人有心而有心,药之心即人之心,如无人心于药,则性情无所皈依。性情皆围绕心而来,所以我们知道的附子为大毒之药,但是因有所制,则情变而无毒。

2.药性何以改变人性?

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之中说“此以其性为治者也,夫辨药之形色气味,正以考其性也,果得其性,而形色气味之理已赅。故凡辨药,先须辨性。有如磁石,久则化成铁,是铁之母也。其引针者,同气相求,子来就母也,以药性论之,石属金而铁属水,磁石秉金水之性,而归于肾,故其主治能从肾中吸肺金之气,以归于根。……。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则其理尤为显然。磁石之质类铁,故以类相从而吸铁。琥珀之质能粘,故以质为用而抬芥。辨药性者,所贵体用兼论也。阳起石生于泰山山谷,为云母石之根。其山冬不积雪,夏则生云,积阳上升。故或乘火气而上飞,或随日气而升腾也。凡人病阳气下陷,阳物不举者,用以升举阳气,亦以阳助阳之义而已矣!蛇形长,是秉水气。行则曲折,是秉太气。在辰属已,在象居北,在星象苍龙。总观于天,知蛇只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蜈蚣生于南方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秉燥金之气所生。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蜈蚣畏蟾蜍者,以蟾蜍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蟾蜍畏蛇,则又是风能胜湿,木能克土之义。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其实人之病,有性之病,有心之病,有情之病,生而有之者为性之病,不可治,不可改;但是,心病则可以治,可以改,因为有心病,所以才会有情之病,情之病则是最常见之病,服用草石之药,就是从药情的层次加以改变人体之情。药物的生成,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与环境,经过人的炮制与运用,则有四气五味,药性变化出药之情,所谓的七情就是相畏,相反,相使,相须等情况,其实这些都是在人类运用之后才发现的。而人体疾病之产生,也是来源于人体有七情,治病治七情,运用的也是药物之情。药物之性,可以锻造出药物之情,药物之情可以影响人体之情,而人之情又可以影响人之性,这就是药性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药性是怎么来的,这个需要很多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药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比如一者是来源于何处,另外则是天地之气的影响,“婴婴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是什么原理?橘子本来有自己之性,但是经过环境的改造,却会变成与自己不一样的东西。

3.药性在变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种药之药性,其实是始终在改变的,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没有千遍一律之药性。如同样是生长在阴凉环境下的药物,生姜是喜阴的,但是生姜的药性是辛温的,但是人参则是寒凉的,是甘寒的。同样是人参,人参种植的时候,如果有的人放入一些大辛大热之药,比如砒霜之类的,种植出来的人参就是温补的,而不是甘寒的了。同样,人参经过炮制,也可以变成温补的药物。所以药性,其实是药本身接受了哪些天地之间的气的影响后形成的,没一种药的产生都是在六气条件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六气条件下形成的,就会有不同的药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医药讲究道地药材的原因,而现代种植的药物之所以不能代替原生的药物,是有其根本原因的。

4.药性与药效

其实药效与药性有一定的差别,比如热性的药,有的时候未必会导致人体发热,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那么药性是来源于天地的,所以阴凉所生当为寒凉,如人参。但是,事实上,生姜,干姜作用于人体之后,人体现出来的就是热象,这个与生姜的生长环境所赋予他的性质是有差别的。其实,这就是人体在药性的确定上有了一个作用,药性不等于药效,但是我们现代的体系其实是等同药性与药效了。比如风寒之邪,本应该是寒性的,但是进入人体之后,却会发热,所以如果把风寒也看成一种药的话,其实风寒之性为热性,也可以定义为怕冷的寒性。而药性的形成,其实要归结为天地,还要归结为气候环境,只有这些综合因素作用,才能确定药性。其实在中国学问之中,性,质,气,心,情等几个概念经常是讨论的对象,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又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张载就提出“心统性情”,对于人来说,心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与情的,所以人心有的时候比人性更重要。对于药性也一样,药是有性有情的,性是根,情是苗,苗长得好不好,主要看根,根是否发挥了作用,主要就看苗是否长得好。

5.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论药性,必定需要论气,气是药性的具体表现,但是不等于药性;论气虽然可以讲明白,但不是根本,药性包括了药的气,味,颜色,质地等。所谓的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寒性之药,凉性之药,统称为寒凉,所以这里的四气之气字,大概就是功能的意思,比如为什么会说黄连这味药是寒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吃了黄连之后,身体热变得不热了,身体烦躁变得不烦躁了,这就是人心为药定性。所有的寒热温凉,都是根据人的爱好而定的,所以说药性虽然跟心无关,但是跟人心关系密切。不过,所谓的气,还指人可以用鼻子闻到的气味,比如麝香,本来就是因为气而被用,他的主要成分就是可以挥发的挥发油,所以也成为气。

6.气来自天地之六气

在伤寒气化论之中,影响人体的有六要素,所谓的风寒署湿燥火,但是在药物性气的表现上,药物只有四气,这四气主要就是寒热温凉,主要在温度上打转,而不是六气,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大问题。按理来说,天地有六气,药之气也有六气,分别是风寒署湿燥火,比如有所谓的风药,有所谓的寒药,但是风药之类的没有纳入四性之列,可以说比较可惜。不过后世的学者来论药性之时,还是考虑到了药是来自五运六气这块的,所以桂枝虽然是温性的,但是因为也可以有五运的属性,一般来说,都认为桂枝属木,所以桂枝治疗的疾病,都是跟风木有关。

7.五味何谓?

其实《黄帝内经》之中一直有一个定义,那就是气为阳,味为阴,所以可以理解为,六气之形成主要受天气,即气候的变化影响,但是五味的形成则受到地的影响。五味主要来自于地气的影响,所以属于阴的,对比于人体,五味给予人的是阴,是物质的,而六气给予人的是阳,是功能性的。按照中医的气味归经理论,六气是归于气分,但是五味更多的是归于血分,比如味厚之药如当归、熟地,就是进入人体的血分之药,而味薄的黄芪,人参,白术之类的则是入于气分。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熟地、当归,则是滋阴的药物,而黄芪、人参则是补阳之药,两者有一些差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gqishia.com/yskw/4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