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之乡大美南乐
————史国强文
南乐位于河南省的最东北部,地处冀鲁豫三省接壤地区,是燕赵、齐鲁和郑卫“三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东与山东省莘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清丰县为邻,西与河北省魏县交界,北与邯郸市大名县相连。南乐全县面积平方公里,辖城关、福堪、千口、韩张、张果屯、元村6镇和杨村、近德固、西邵、谷金楼、寺庄、梁村6乡,个行政村,个自然村。总人口53万。
南乐县历史悠久,物产丰饶,地灵人杰,文化厚重。仓颉、颛顼、史佚、一行等圣贤王者“挺生其间”,是名副其实的“圣贤之乡”。分布有仓颉陵庙、儒学文庙、赫胥陵东汉大墓、百亩荷花、美丽西湖、大运河文化公园、将军故里、濮阳市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武联防”等名胜古迹和宜人景区。史官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乐,被称为“河南最快乐的地方”。
————仓颉庙
南乐交通便畅,大广高速、南林高速和安济公路、京开公路在域内纵横交错,有三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南乐曾荣获“中国仓颉文化之乡”“中国草辫之乡”等多种称号,“中国仓颉文化研究中心”设在南乐。年举办的海内外中华史氏祭拜仓颉圣祖大典,有26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人参加,数万人观看。至今蜚声海内外,影响深远。
————南乐唐槐
————马颊河
南乐建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因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封地,取名乐昌,茫茫乐土,昌意封国。后改名昌乐,李存勖避其祖“昌”字之讳,易名南乐。秦时属东郡,后属阳平郡、魏郡、魏州、兴唐府、广晋府、北京大名府、直隶大名府、河北省大名道、平原省濮阳专区、河南省新乡地区、安阳地区等,年10月为濮阳市属县。一度置昌乐郡、昌州、繁水、卫河县等。县域内曾设置或隶属阴安、平邑、东武阳、武圣、朝城、观城、元城等县。唐大历七年(年)县南部两乡与顿丘两乡合并,组成清丰县。
南乐地古为东夷部落九黎之域,称黎乡(后为利乡),炎黄大战后昌意封国于此,生子颛顼,建都帝丘。夏商时期属观、扈国和仓国。周属卫国,不断变易为晋、齐、赵等国占领或管辖,至秦入东郡。县城曾经4次迁徙。隋以前的县城在今仓颉陵处,依昌意城而建;唐代县城在元村东谷村一带,至今仍有察院、跑马场、谷那律墓等遗迹;宋时黄河荡决散流,约在熙宁间北迁今大名县旧治镇,不久南迁清德乡曹节村王彦章营北侧,即今南乐县城。大名县旧治镇原名南乐镇,古籍记载甚明。
————文庙
————马颊河荷花
南乐是“仓颉故里”“一行家乡”。造字圣人仓颉是史官村人,他观迹成文,治代结绳,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此祭拜仓颉。人文之祖昌意是黄帝之子,颛顼之父,封国此是南乐历史的开端。昌意与濮水部族首领的女儿女濮(也称女僕,后称昌濮或昌僕)结合,在昌意城生下了儿子颛顼,后继承黄帝大统,成为“五帝之一”。仓颉的后人史佚,是殷商王朝的史官,在殷墟贞问占卜,制作甲骨。周武王克商后被掠往西岐,行前曾拜别仓颉,祭祀祖庙,后来史佚与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尚并称“西周四圣”。唐代高僧一行是著名天文学家,佛教密宗祖师,创造了世界天文学史上三个第一,汉洛下闳预测“八百年后必有圣人正之”的圣人就是说的一行。
————西湖公园
南乐历代名人辈出,代不乏人,科考入仕者与江浙争锋,号称“南乐小江南”。唐代曾涌现出“一国公四宰相,十三知县六刺史”,还有军事家张公瑾、天文学家一行、音乐家张文收、史学家张大素、外交家李义琛、经学家谷那律等。明代万历一朝中进士者8人,举人23人,国子监贡生36人,魏家“一门四进士”名扬全国。魏允中在南北直隶举人考试中第1名,摘取“解元”桂冠。他哥哥魏允贞获得第14名。南乐十二牌坊中“解元会魁”坊就是经皇上恩准为此事而立。近现代有辛亥名将唐之道、坠子皇后乔清秀、创建两所大学的教育家魏明初、著名画家端木梦锡等。“卫河双枪李向阳”路恩梓、梁村张庄“坚、持、抗、战”四勇士的传奇人生,广为传颂。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李瑞英、著名考古学院士刘庆柱、知名相声演员岳云鹏(小岳岳)都被南乐人引为自豪。
————元村大运河(卫河)
战争年代,南乐是濮阳市共产党组织活动最早的地方。年初,大名七师党支部书记刘大风建立的佛善村党支部是全市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刘大风等在留固店创建了直南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四支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李先念等及刘伯承、陈毅、粟裕、杨得志、杨勇、苏振华、崔田民、唐亮、曾思玉等开国将帅以及朱程、闻允志将军都曾在这里战斗。南乐县人还有“将军书记”铁瑛、“中国的夏伯阳”郭宝珊、中国民航局“将军局长”张西三、外交部副部长兼国家旅游局长韩克华、北京市“市长书法家”郭献瑞、辽宁省委书记白潜、冶金部常务副部长李非平、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冀峰和省政协副主席孙汉章及张军直等无产阶级革命家。
————濮阳市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佛善村
南乐目连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仓颉庙会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乡村古庙会,五花营打狮子、西五楼面塑、郭庄灯笼、河南“老字号”字圣酒、岳古酒、李家村五腔调、罗疃大锣戏等闻名遐迩;元村镇泥塑古朴典雅,备受青睐;秧歌、高跷、背阁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寺庄杨家枪谱、北张佛汉拳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村镇
隋唐大运河(卫河)在元村镇迳流,滚滚东北逝去。南乐县三个开国将军的家乡都在隋唐大运河两岸。隋唐时元村西、北部的大片土地也是南乐县(当时名繁水县、昌乐县)辖地。北魏以来,元村渐渐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同化的见证,凸显了大运河文化包容、团结的精神内涵;成为水陆共进多渠道、多层次发展经济、繁荣商务的典范,凸显了大运河文化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互动共赢的优良传统。
————政府前的大牌坊
以元村镇“望京门”前的大运河文化公园为核点,四方辐射,链接百尺驿站、谷村傅家大院、操守镇河塔、张浮丘古渡、千佛寺琉璃井等,以及大运河两岸留下的古老的村庄屯寨,如同一串串珍珠,承载着满船满船的故事,向人们诉说着渐渐远去的历史。
南乐之美,美在表里。唐槐美在沧桑,荷塘美在靓丽,新复建的文庙美在内涵,西湖美在游人的心里,美得通透。
大美南乐,美不胜收!(完)
————作者:史国强先生
史国强先生